独家对话网球小将江彦耕:人格培养比胜负更重要
金羊网讯 8岁开始打网球,14岁前往美国求学,从青少年七级赛一直打到全美一级全国赛,创造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参加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的奇迹。大学期间,又成为美国大学网球水平最重要标杆之一的 NCAA (美国大学体育协会) D3网球比赛中唯一一个获得冠军的中国人……江彦耕,这位来自山东青岛的“95后”小伙,靠着手中的网球拍,在一个属于西方人传统的运动项目中,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为华人争光。
2016年,江彦耕获得了NCAA美国大学网球联赛全国团体冠军,并成为第一位获得 NESCAC(新英格兰学院体育联盟)联盟网球最佳新秀的中国大学生。2019年,他又获得了 NCAA美国大学网球联赛全国双打个人冠军。 如今,刚刚从美国著名文理学院—鲍登学院毕业的他,成为一名美国大学的网球教练,正带领美国女大学生网球团队冲击另一个冠军。
23岁正是拼搏的年纪,在异国他乡取得佳绩、为华人争光的背后,江彦耕究竟付出了多少汗水?他和网球的缘分因何而来?近日,江彦耕越洋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的独家专访,让我们一起沿着这位95后中国小伙的生活轨迹,走进他的网球青春。
比赛中的江彦耕
羊城晚报全媒体:在中国,网球运动相对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而言,普及程度并没有那么高,你是怎么走上网球之路的?
江彦耕:从小我比较好动,父母一直想通过运动让我释放多余的活力,再加上我小时候体质比较瘦小,父母也特别希望我通过运动加强身体锻炼。记得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和孙甜甜获得网球双打冠军,而我也是在这一年,在母亲朋友的介绍下第一次拾起网球拍。我还记得我的启蒙球拍选的就是当年孙甜甜所用款式的儿童版。
羊城晚报全媒体:刚开始感觉到学网球的乐趣了吗?是怎么样爱上打网球的?
江彦耕:网球的启蒙阶段非常枯燥。当时国内的青少年网球训练系统也不是特别先进,我身边很多练习网球的小伙伴后来都相继选择了其他的课外活动。从练习空拍挥拍,到教练“喂球”,到最后能够打一些来回,我渐渐喜欢上这种不断进步的感觉。慢慢的,能力提高到我足以开始享受每一次击打网球的快感。打球水平有了提高之后,我渐渐开始参加省市以及全国的比赛。虽然比赛总是有输有赢的,但是我很喜欢和享受网球这项体育竞技给我带来的冲击和活力。后来,由于网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以及有着像李娜这样大满贯选手的影响,中国人也开始积极地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我的网球生涯也变得不再孤独了,通过网球也认识了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羊城晚报全媒体:很多家长并不愿意将某项体育运动作为孩子的职业规划,你的父母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江彦耕:我是山东人,家庭还是比较传统的,父母虽然支持我从事网球运动,但如果把打网球作为一个职业,父母还是有所保留的。他们觉得人生应该有很多、很有意义的事情要做。从小到大,学习和读书永远是我们家的中心思想,尤其是我的爸爸,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因为他年轻时也曾面临上普通高中还是去军体校的艰难抉择——当时他参加航模比赛,在初中时已在全国拿到名次,并且被选拔为省队专业运动员,但是爷爷非常坚定地让父亲上高中考大学。虽然父亲经常跟我炫耀自己当年也曾在竞技赛事中拿到过全国前六的人,但回过头来看,我们还是更多地感叹爷爷的眼光和高度。爷爷和父亲都上过大学,所以他们坚定地认为,不管今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知识与文化永远是人生的支撑。
在此影响下,我的首选也是读书。但是除了读书外,我认为体育锻炼和竞技赛事也能给我注入正能量,完善我的人生道路。所以,我们全家人一起商量,最终做出了两者兼顾的决定。而因为这种兼顾,我们也必须付出更多的精神与投入更多的物质。我经常会想,假如我小时候也像同龄人一样只在学习和体育中“二选一”,那现在我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我们有过放弃的想法,但是坚持最终还是战胜了退缩。虽然现在我还没有成为职业网球运动员,但这并不能阻止我把网球作为未来职业规划中的一部分。我现在是PTR认证的网球教练(专业级),我希望通过不同的平台来把我的网球运动经验传授给更多的队员。
网球场上的中国小伙江彦耕
羊城晚报全媒体:13岁时,你只身一人远赴新西兰参加网球国际比赛,请分享一下你当年的故事,这段经历对你的网球人生有何影响?
江彦耕:我与新西兰的不解之缘始于网球场上的一次“邂逅”——我们认识了一个生活在新西兰的华裔家庭,因为我们年龄相仿,两家人很快成为了朋友。通过与他们的沟通,我们对国外的网球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我11岁那年,在他们的邀请下,我踏上了前往新西兰的旅程,这也是我们全家人第一次出国。网球运动在国外开展得很早,这次远赴新西兰使得我眼界大开。第一次感受到了国外的网球文化和氛围。同时也对比了自己和国外同龄青少年的差距。
13岁去新西兰比赛时,我第一次得知在正赛失利的球手,还有安慰赛可以继续提供竞技的机会。这也让我明白了,一次偶然的失利并不代表什么,通过安慰赛依然可以继续证明自己,收获自信。在这次比赛中,我获得一个双打冠军和单打亚军,这给予了我继续为网球奋斗的自信。也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给了我在国外参加比赛的自信和能力,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体育无国界”。那次比赛之后,我又先后到过澳大利亚和美国参加当地的不同比赛,也取得过一些成绩。再后来第二次到新西兰参加比赛,我被奥克兰一所著名私立中学的网球主教练看中,并破格获得在这所学校学习和训练的机会。通过半年的学习和训练,我的英语水平和网球水平都有了大幅的提高。短暂的半年训练后,我感觉到在新西兰发展网球运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经过和家人反复商议,我决定去美国留学,并继续打网球。那里有更好的大学,有更好的网球土壤,能让我更好地兼顾学习和打球。
江彦耕(右一)与队友“捧杯”
羊城晚报全媒体:在美国求学期间有遇到什么困难吗?如何克服?
江彦耕:在美国求学的八年中,遇到最大困难是语言。虽然在赴美留学之前接受了相应的语言学习与准备,但真正来到美国时还是被打回了原形——美国每个地区都有相应的俚语和不同的语言习惯,沟通成了最大的难题。所以一开始我和大家交流会经常点头和微笑。语言障碍也对大学的学科学习带来很大难度。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一的生物课,许多专业名词我连中文都不知道,所以只能死记硬背。
但帮助我克服难关的还是网球。因为大家对我网球水平的尊重,我有了更多和大家沟通的机会,他们也耐心帮我解决语言沟通方面的小隔阂。在经过不断的学习后,我的英文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成绩的提升也建立起了信心。
除了语言,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找不到网球群体。美国高中的网球赛季只有春天,但由于美国私立高中非常封闭,再加上我年龄较小,平常根本没有什么机会离开校园。因为交通的不便,我也很难和外面的世界有什么联系。最后是我爸妈过来辅助我,才逐渐找到了当地的网球群体,并且对美国USTA青少年的网球联赛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段艰难的适应过程,前后大概有两年多时间,挺过来就好了。
江彦耕(左起第三位)与队友们
羊城晚报全媒体:在美国参加网球比赛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
江彦耕:我最想和分享的是我大一时参加的全美大学生联赛的八强比赛。在那场比赛中,我成为最后一锤定音的选手,那也是我第一次体验到在网球团体比赛中,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奇妙感觉。在那次比赛中,我们的对手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团队。当双打项目三场比赛过后,我们0:3落后,大家都很清楚我们半只脚已经在“鬼门关”里了。但大家没有轻言放弃,我们开始奋起直追,一路追成了4:4。我的比赛成为了决胜的关键,我们球队晋级的命运都掌握在我这场比赛的结果里。我和对手打得非常焦灼,最后竟然打到了第三盘抢七,胜负就在几分之间。当时我的脑子就像断片了一样,紧张又激动。我们学校的女队,还有家长和朋友都在关注着我的这场比赛。我突然感觉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个团体的凝聚力能够激发个人的无限潜能——就算当时有多么疲劳或紧张,队友在旁边的加油和支持让我时刻保持着最高的专注度。
最后我承受住了压力,在第三盘抢七时以7:5赢得了胜利,当所有队友在我赢球那一瞬间冲进球场一起欢呼时,我觉得我是最棒的,那一刻摄影师捕捉到的照片也是我大学四年中最喜欢照片之一,即使几年过后我仍然认为这是我这么多年来最振奋人心和难忘的一个瞬间。
江彦耕(中间挥拳者)的“难忘的一瞬间”
羊城晚报全媒体:你父母和你本人都这么重视文化教育,你如何能够做到“文体兼顾”?
江彦耕:我所在的鲍登学院是全美最好的文理学院之一,课程压力比较大。我和我的队友算过,我们平均每周大概有35个小时左右是花在和网球有关的项目上。但因为大家对这项运动的热爱还有对追求冠军的渴望,我们把自己的大部分课外娱乐时间压缩了,从而保证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球训练当中。我的队友们都比较追求完美,他们在打网球的同时在学习上也特别努力,跟他们在一起也提高了我学习的动力。
大学四年让我的时间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因为每天不同时间段都可能有跟网球相关的活动,我必须学会在活动的缝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补习功课。相比于书本的知识,这四年当中养成的好习惯将让我终身受益。
羊城晚报全媒体:你在国内和美国都打过球,你觉得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两者有何异同?
江彦耕:美国体育产业相对完善,同一体育项目从地区到全国的递进性非常强。那些没有能力达到全国高度的孩子,仍旧可以在他们所属的地区与层级找到自己的位置与自信。体育不仅仅只是胜负,还对一个人的人格健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效果不一定需要建立在成绩的基础上。但目前,在国内一些人可能有一个误区:打球的孩子要不就是以成为职业运动员为目标,必须拿到国际或者全国奖项,要不就是单纯的作为业余爱好,不会参加任何比赛或是和竞技搭边。我感觉虽然中国现在的体育产业发展很快,越来越完善,但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层级来很好的弥补这两个方向间的缝隙。
再者是教练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影响。美国很多地区的体育教练仅仅只是兼职或者是业余爱好,他们可能不像国内很多教练都是科班出身或经过专业训练。但正因为这些教练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所以他们在教导小孩子体育运动和成长时更加在乎人格的培养,而不是强调胜负与技术。而往往这些软实力才是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更重要的“底子”,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体育上拔尖,那些潜移默化的“品质”往往才是帮助孩子达到新高度的最重要因素。
羊城晚报全媒体:目前你已经在美国大学毕业,面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未来有什么规划?
江彦耕: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将会在美国D3最成功的女子团队—— Claremont-Mudd-Scripps(CMS)女队中担任助理教练。能在接下来一年带领着这个成功的团队,不仅仅是对我网球实力的认可,也是给了我一个能够把我这些年来积累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的机会。因为网球,我收获了这么多,即使最终我没有成为职业网球选手,但感恩和分享,也是我应尽的义务。虽然我新的职业生涯刚刚起步,但我希望自己能够在网球和体育教育方面做出成就,让更多的人喜欢网球、参与网球,为推动网球这项体育竞技项目出一分力。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区健妍 林润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