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赵亮晨
央视体育的《天下足球》栏目开播20周年,引来了朋友圈的刷屏,勾起了不少“回忆杀”。一档足球节目是如何成为很多80后和90后的集体记忆的?
满足观众两种心理诉求
该节目切中了观众的两种重要的心理诉求。
一个是排名的需求。给自己关注的世间万物排出个先后。这是人性,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电视综艺,排名都是最重要的关注点之一。“TOP10”系列之所以一直是该节目的招牌,正是切中了这一点。
从世界波到乌龙球,从最佳球员到最“无间道”球员,凭靠央视雄厚的素材积累和采编的脑洞,就没有该节目没评过的TOP10。每一次排名,都会让球迷将之与自己内心的榜单作对比并掀起讨论,经久不衰。
另一个则是煽情的需求。该节目为退役球星所做的专题片系列,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仅见。除了丰富的影像素材,文案撰写和配乐的选取,是纪念专题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自我重复渐成“画蛇添足”
“当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酋长球场,32岁的亨利就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22岁的影子”,类似风格的句子比比皆是,可以说,将足球这项运动的情感属性放大了。
不过,《天下足球》对于纪念专题的制作也逐渐陷入了自我重复的舒适圈,令很多人逐渐感到审美疲劳,“天下足球”渐成“画蛇添足”。
即便如此,现在再看该节目的纪念专题,依然能够让人有所触动。即便有华丽的辞藻包裹装饰,仍然难掩足球和球星本身的魅力——更何况,80后喜欢的球星已经告别得差不多了,连90后的偶像也都纷纷迈入职业生涯的暮年。
看的是偶像的黄昏,投射的却是自己。“32岁的亨利凝望自己22岁的影子”,无疑只是艺术化的修辞,但人们看《天下足球》时,纪念的其实只是自己逐渐远去的青春。
现在,随着手握足球赛事版权越来越少,《天下足球》式微,并时不时为其他节目让路。不光是《天下足球》纪念的球星,连节目自身都行将远去,至少也将换一种形态生存。
当类似的鸡汤式美文和诗朗诵,不再是如今年轻人当中最主流的话语方式,当他们所推崇的球星告别时,相信《天下足球》最熟稔、最经典的那套记录历史的文本方式,本身亦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