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政在抽签仪式上 新华社发
冯政(左一)及裁判团队在赛事结束后与世乒联理事会主席刘国梁(中)合影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魏超然
世乒联(WTT)时代的首项赛事日前在澳门落幕,给人留下热闹、新颖的印象。身处赛事中间更有不一样的感受,本次赛事裁判长、广州体育学院副教授冯政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畅谈了这项新赛事的工作经历,用他的眼光对赛事进行深入解析。
新赛事变革彻底
“少而精”贯穿始终
身为乒乓球国际裁判长、国际乒联竞赛经理,冯政参与过多项国际乒乓球大赛,包括担任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乒乓球项目裁判长以及今年8月在海南举行的国乒东京奥运模拟赛的裁判长。在他看来,和以往大赛相比,WTT澳门赛变革彻底且坚决,很多东西做得相当扎实,为明年赛事全面铺开打好了基础。
WTT澳门赛的体育展示给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冯政非常认同,“灯光秀原来从没做过这么充分,音响也达到了演唱会级别,体展这次充分发挥了一下。”
在冯政看来,这项全新赛事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从规程到竞赛器材、场地、球、球台、挡板,没有和原来一样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变的。”
有人将本次赛事理解为WTT为明年变革做的有效尝试,对此冯政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这次澳门赛已经不仅是尝试的范畴,而是很正式的一次新赛事的亮相。“包括体育展示、后勤接待、交通,都不是点到为止。”冯政说。
冯政介绍,贯穿这项新赛事始终的理念可以用三个字形容——“少而精”,这一理念体现在赛事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冯政最熟悉的裁判团队。据他介绍,本次赛事算上他在内,一共只有七名裁判,包括一名裁判长和六位临场裁判。“这次没有副裁判长、助理,就是一个岗位一个人,尽量精简。”冯政说,虽然人数相比以往减少了,但每个人都要很精干,都是精英。
除了裁判团队的“少而精”,这一理念在赛场上也有明显体现,“就是减少比赛区域元素,尽量简单。”冯政说,像翻分器、副裁,平时这些赛场上最基本的元素都没有了,毛巾箱也不放在比赛区域,而是放在指导席旁边,除了必要东西,其他一切都撤掉,把赛场全部留给运动员。
就连世乒联的架构也是“少而精”。冯政介绍,由于世乒联本身的架构仍在构建当中,目前尚没有成立裁委会,平时负责和裁判长沟通的只有竞赛经理,条例和制度也在形成当中。
裁判面临新难题
“保留节目”要继续
精简比赛元素固然是值得肯定的创新方向,但一下子变得太彻底也难免会产生些问题,新赛事还是有可以完善的地方。
比如翻分器的撤销,一开始就让裁判们很不适应。“刚开始大家接受不了,一听说没有翻分器了,怎么执裁呢?”冯政说,在赛场高强度的情况下,全靠人脑记分是很难的。“裁判员只能看大屏幕辅助,但是看大屏幕需要抬头,而裁判一抬头就不能看到场上的情况了,每次都抬头不太现实”。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难题,冯政和他的裁判团队只能想办法克服。“我要求他们,第一不能依赖大屏幕上的比分,第二要做到心中有分,心里面始终要加强分数的概念,以我为主”。在集体的努力下,裁判宣告分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鉴于这是一项全新的赛事,冯政决定,在赛事结束后写一份总结报告上交给中国乒协和世乒联。
“裁判长写总结是保留节目或者说是必修课来着,通常在赛事结束一周之后提交。”冯政透露,虽然新成立的世乒联对此没有要求,但这毕竟是几十年来乒乓球第一次比较彻底的改变,他觉得还是有必要总结一下。
“这次不光是我作为裁判长要写总结,而且我要求每个临场裁判都写一份。”冯政表示,临场裁判作为每场比赛的亲历者和执法者,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和他的感受还不一样,他要求裁判员写下各自对新赛事的体验和给组委会的建议——“从裁判角度看可以再改善的,或者是变得太多要收回点的地方”——他再进行整理归纳,发给中国乒协和WTT。
裁判长也有“痛点”
每天都“泡”在赛场
“我坐在旁边,多少压力没有他们现场那么大。”冯政表示,除了要适应执裁变化,裁判还要面对转播镜头的压力,“这次主机位正对着裁判,想不入镜都不行。而且开场时裁判量网、挑边,会有跟拍记者跑到场地里,对着裁判和运动员拍上几分钟,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冯政说,所以裁判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要很准确。
裁判长和临场裁判的角色还不一样,更多是在后方进行统筹和协调,以及负责赛事的抽签等诸多事宜。赛事期间,冯政每天都“泡”在现场,从第一场比赛一直到最后一场比赛,可以说是在赛场待得最久的人之一。
说起这次比赛,冯政认为和以往他当大赛裁判长时的感受完全不同,这次赛事也给他增添了新难点,“首先我自己要理解新的规程和所有新东西带来的变化,然后和我的裁判团队解释清楚,这个还是有难度的。”冯政介绍,因为包括裁判团队在内的每个团队只有一个负责人作为代表出席各种会议,进行各种沟通,“所以我要理解透了,才能和裁判讲,不能错,原原本本,而且要理解变化的原因,理解了以后才容易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