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解密苏炳添(下):“未来小目标”还有这些

来源:金羊网 作者:林本剑、王沫依、柴智 发表时间:2021-10-03 08:37
金羊网  作者:林本剑、王沫依、柴智  2021-10-03
当记者问到“会不会再坚持到下一届奥运会”时,他没有犹豫,直接给出了肯定回答。
苏炳添在训练中 图/视觉中国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本剑 王沫依 柴智

对于运动员来说,巅峰时期的万人敬仰很多时候只在瞬间,像烟花绽放一样。冷静下来后,人们很快会追问,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或是说,这种巅峰能持续多久?苏炳添也不例外,奥运会半决赛9秒83的成绩绝对是一个顶峰,赛前他定下的“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目标也已实现,摆在这位32岁老将眼前的问题是,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下一个目标:明年亚运会进10秒

“苏炳添,电子计时器时代亚洲第一位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运动员!”

东京赛场一战封神,2021年8月1日,网络被“苏炳添”这个名字刷屏。令人们惊讶的除了9秒83这一成绩外,还有苏炳添的年龄。32岁,对于普通人来说正值壮年,但对一名竞技体育运动员来说,这不仅算不上黄金年龄,甚至不少人还选择在这个年龄退役。

有学者统计了田径世锦赛跑进百米半决赛的男子运动员,发现他们跑出最佳成绩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岁至26岁。换言之,运动员在这个年龄以前还处于上升阶段,并在25岁左右到达巅峰,而之后受身体机能、竞技状态、伤病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愈发明显,成绩也会有一定波动。

年龄的增长不可逆,却可以在其他地方进行弥补。作为暨南大学的副教授,和苏炳添一起上热搜的还有他在攻读硕士期间写的论文,里面提到“随着运动员身体条件的变化,训练手段的科学化,以及伤病康复水平的提高,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不断延长,且出现了‘大龄’依然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的现象。”他还把自己作为论据,“如笔者在29岁依然跑出9秒91的世界级成绩”。有网友笑言,如今这篇论文可以更新了,毕竟“这位笔者在32岁时以9秒83刷新了自己的最好成绩。”

这一切在与苏炳添的交流中也有迹可循。他提到2017年开始跟随外教兰迪·亨廷顿训练,这位外籍教练为苏炳添带来了更先进的科学训练理念,在2018年便三破10秒大关。苏炳添说,从2019年腰伤中恢复过来后,整个人便更能“放得开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苏炳添不断寻求探索和突破的野心。在采访中,苏炳添表示“从年龄的角度我也想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比如加特林在39岁时也跑进了10秒,百米短跑最大年龄的运动员是41岁退役的,他在39岁的时候还创造了自己的最好成绩”。

也许是更科学的训练、更好的心态以及前人树立的标杆都令苏炳添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故当记者问到“会不会再坚持到下一届奥运会”时,他没有犹豫,直接给出了肯定回答。不过他随后又补充道:“只是我坚持到三年后的巴黎,还能跑进10秒吗?如果不能跑进10秒,坚持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为一名运动员,他清楚地知道外界对他的期待,也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

关于接下来的坚持,苏炳添也有着清晰的规划:“三年有点太远了,我现在需要想的是明年亚运会我还能不能跑进10秒,能跑一年是一年,一年一年坚持下来就是一个榜样,告诉年轻的运动员,其实我们32岁还可以拿全国冠军,33岁还能在亚运会破10秒。”

苏炳添在暨南大学为学生授课 图/视觉中国

成立实验室,培养更多短跑人才

在全运会夺冠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苏炳添透露了希望在暨南大学成立“苏炳添短跑实验室”的消息。

“比起其他地方,我还是想回到家乡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业。”苏炳添表示,广东省的短跑运动一直以来都发展得很好,他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家乡继续传承下去。而暨南大学作为自己的母校,一方面心理上更加熟悉,另一方面也有更好的资源进行对接和支持。整个实验室在选材、环境等方面都会加入苏炳添本人的经验,当他在一线比赛时,会有专门的团队负责运营。

苏炳添表示,希望将这个实验室打造成一个模型,为更多运动领域的好苗子提供一个训练和发展的平台。目前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仍是地方体校到国家队这样的模式,少有针对于某一项目精耕细作的实验室培养模式。苏炳添设想,这一实验室将会融入更多的针对性训练方式,例如聘请外教,与国际上一些更加先进的理念进行交流。

除此之外,苏炳添还特意提到了关于生物力学方面的运用,这也与他之前提出的“模型”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相比起机械化的训练,生物力学将数据精确到个人,通过用科技手段对每个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实际上,国家对于科技在体育方面的运用也十分重视,“模型”这一概念来源于今年体育总局聘请的一名生物力学方面的外籍专家,他将诸多百米优秀运动员的数据综合后打磨出一个模型,其他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等个人数据进行匹配,并结合自身的训练视频与标准模型对比,找到差距后再作进一步的针对性练习。

可以看出,苏炳添对于田径的热爱不仅在于对自身的不断突破,还着眼于整个中国田径事业的发展,这也与他另一个身份不谋而合。在公开场合,苏炳添多次强调自己是一名运动员,还是一位老师。训练之余,苏炳添会回到学校给学生教授短跑课程。而面对这样一位巨星级人物,学生给予的回应是“课秒光”。在东京奥运会苏炳添比赛期间,暨南大学组织了师生共同观战,问到现场学生们的感受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苏老师太厉害了,我好想抢到一节他的课!”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说起这个问题,苏炳添也表示,回学校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想要和他拍照,自己则会劝学生先好好上课。在授课内容方面,相比于专业课,公选课的学生更多的涉及体能、热身等较为基础性的知识,目的是希望增加他们对田径的了解,让更多的人喜欢这项运动。

当被问到会不会担心以后回去上课时会有人来围观,苏炳添笑了笑:“不怕,这个是正常的事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田径。”而暨南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对苏炳添的评价是:“苏老师是一个非常自信,也充满家国情怀的人。”

中国体育会不会出现下一个苏炳添?“我不敢说能不能达到9秒8几这样的高度,但是未来几年中国再出现一个破十秒的运动员应该不难。”这种信心从何而来?苏炳添认为,当前中国短跑的训练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运动员的整体水平也比较高,“这一届全运会百米决赛第八名是10秒29,这个成绩放在前两届是可以拿奖牌的,所以说现在年轻一代的运动员真的非常优秀”。培养更多的田径人才,让中国短跑的训练方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专业化,这也是苏炳添在未来致力的方向。

聚少离多,儿子模仿爸爸比赛

2017年,苏炳添结束了爱情长跑,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完婚,婚后的苏炳添也有过退居二线的念头。他向羊城晚报记者坦言,当时并不想前往美国训练,希望在国内的时间多一点,可以更好地陪伴家人。但是由于在广东没有适合的教练,只能自己练,经过一番考量,苏炳添还是做出了前往北京训练的决定,也就在这时遇到了外教兰迪,让苏炳添的训练方式和理念都有了大幅度的调整。

竞技体育要出成绩,需要日复一日的认真训练,这也意味着运动员往往会缺失许多与家人相伴的时光。2018年苏炳添升级为父亲,但妻子林艳芳生产时恰逢苏炳添要参加欧洲巡回赛卢塞恩站的比赛,苏炳添因此没能见证儿子出生的重要时刻。如今,儿子“小天天”已经满3岁,正是飞速成长的年纪。全运会后,苏炳添回到广州,时隔7个月再见到儿子,发现儿子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9月27日当天上午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前,苏炳添刚送完儿子去上幼儿园。“上次在家时,他还不会说很多话,这次回来,发现他已经开始问许多‘为什么’了。”说到这里,苏炳添一向坚定的目光变得温柔起来,“儿子也在摸索自己的人生了”。

“小天天”还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此时已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只是有着对父亲本能的模仿。苏炳添透露,家人平时会一起看他的比赛,“小天天”知道他的爸爸在跑步。此次东京奥运会和全运会,苏炳添在比赛时,儿子在看电视直播的时候,看到爸爸做什么动作都会跟着学,“他妈妈发视频给我看,我们比赛中预备的时候蹲下来,他也跟着蹲了下来。”

运动员长年在外训练比赛,家人的支持无疑是最重要的力量。在社交媒体上,苏炳添会晒出自己的训练日常照,细心的网友发现,几乎每一条微博苏炳添都会艾特妻子,而点进苏炳添妻子的微博,通常都是平淡而美好的生活日常照,妻子也会相应地艾特苏炳添。两人偶尔在评论区互动,在不能见面的日子里用这样的方式陪伴着彼此。

如今的苏炳添,赞誉和掌声随处可见,他会如何更好地平衡田径事业与家庭?苏炳添表示,这实际上也是他希望尽早落实短跑实验室的一个动力:“未来不排除在广东继续练,如果能尽早落实,我都希望在学校练,这样可以离家人更近,现在孩子也长大了,希望多给孩子一些陪伴。”

“脱下钉鞋,我就是一个普通人”

赛场外的苏炳添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会去网上搜索自己的名字,看看网友的评价。被问到是否会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时,苏炳添显得很释然:“我想我也没做错什么,别人应该不会说我(坏话)吧。”

说到这里,苏炳添谈起了对自己影响极大的人,也是中国田径另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刘翔。2004年刘翔在雅典夺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举国上下倍感振奋。但在2008年和2012年连续两届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

苏炳添认为,别人没能达到刘翔的高度,所以很难理解他。自己当下仿佛在经历刘翔曾经经历过的关注和压力。他表示,如果哪天不跑了,大部分人应该会理解,“毕竟年纪在那里,运动员也不是铁人”。苏炳添也在用行动试图去做出一些改变,例如全运会赛后的发布会,他就呼吁外界在运动员低谷时应给予更多正面的支持,也期望公众能够换位思考,对运动员给予尽可能多的理解。

“其实运动员就是一个职业,没有国家、学校包括省队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我。脱下钉鞋,离开跑道后,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苏炳添这样看待如今的自己。

苏炳添现在有多重身份:“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副教授”“亚洲飞人”,同时还是丈夫、父亲,也是一名老师。“这么多身份,你最喜欢哪一个?”听到这个问题后,苏炳添微微低下头后又很快抬起来:“最喜欢苏炳添,我就是我。”声音不大,却很坚定。这个回答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很“苏炳添”。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本剑 柴智 王沫依

记者手记

亲和、自信、真实的阳光男孩

当记者在暨南大学第一眼看到苏炳添时,已经换上便装的苏炳添看上去只是一名身材并不特别醒目的小伙子。卸下紧身运动衣,浑身肌肉线条被隐藏后的苏炳添,很难与世界顶级短跑运动员画上等号,更像是邻家的小哥哥。

采访中,苏炳添说话时始终看着对方的眼神虽然锐利,却并不咄咄逼人,是那种冷静观察、沉稳分析的眼神。这种性格也被认为是苏炳添的天赋之一:不容易紧张,具备相当程度的自我放松能力和强大自信。

采访苏炳添是在9月27日的上午。与在赛场上的霸气不同,面对面坐下来的苏炳添给人的感觉是亲和的。对于记者而言,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好的采访对象,他自信、健谈,回答提问时会注视着你的眼睛,目光里透露着坚定,但不会令人感到压力。说好的30分钟专访,最后聊了一个多小时。苏炳添敞开心扉,记者感觉干货满满。

成功的人一定有他的道理。整个采访下来,记者更多的是倾听的角色。就像在赛场上一样,在采访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苏炳添对场面的掌控力,这不仅表现在他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更体现在他对于自己在田径事业上清晰的规划。在苏炳添身上,仿佛能看到姚明、刘翔、邓亚萍等前辈的影子,作为中国体育的先锋,他们都有着高智商、高情商,言谈举止滴水不漏却又不乏真诚,话语和眼神中都写满自信、果决和真实,让你身不由己就被其所感染、吸引并引发共鸣,这也许就是顶流的魅力吧。

许多人会在巅峰时期面对鲜花和掌声而迷失,苏炳添没有,他直接地告诉记者“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也一直铭记这一路走来的艰辛。竞技运动员在一线的时间毕竟有限,苏炳添未来的规划显露出他长远的目光。

虽然赛场与日常是两个不同的状态,但记者并未感到割裂,他会直接地表示“不希望在比赛时受到太多打扰”,也会在谈起家人时变得温柔。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的面貌:积极、清醒以及最不可缺的努力。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本剑 王沫依 柴智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