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体育城记⑤ | 台山:排球之乡倾力“突围”
“排球之乡”广东江门台山是中国最早引进排球的地方之一,在巅峰时期享受着“全国排球半台山”“无台不成排”的美誉,但也经历了长达二三十年的沉寂。尽管过往的优势已失,当地人仍在努力寻找新的道路以谋突围。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实地探访这片排球热土,了解他们为了重振台山排球雄风做出的种种努力。
时过境迁,排球热土有待耕耘
说起台山的排球,最早可追溯到1914年由在广州读书的台山籍青年将之引入台山。1915年,台山四九镇下坪堡(现下坪乡)高级小学、台城谭氏学校已有排球运动。在华侨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下,排球活动在台山迅速普及,爱打排球、爱看球赛的人越来越多。
1928年,台山排球运动由十六人制、十二人制变成九人制排球。尽管1951年我国排球运动正式采用六人制,台山仍保留了传统的九人制排球,构成了当地特色。
据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钟志斌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相较于六人制,九人制排球对年龄、身高条件要求较低,易形成较为均衡的攻防体系,使比赛更加精彩,观赏性高,因而经久不衰。”
20世纪50年代,台山几乎村村有排球队,全县每年都会举行形式多样的排球比赛,如学校排球比赛、机关排球比赛、职工排球比赛、农村排球比赛等,排球运动在台山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羊城晚报记者从台山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了解到,1958年,全国排球甲级联赛12支男子排球队的149名运动员中,有69名队员祖籍台山,因此,国内有“无台不成排”的美谈,周恩来总理也曾经用“全国排球半台山”这句话来赞扬台山排球人才辈出。
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技战术的不断提高,台山走出了不少排球名人。据不完全统计,台山为中国培养输送了500多名优秀排球运动员和教练员。例如,新中国第一位国家男子排球队教练马杏修、队长黄享、国家一级教练马焕南、主力国手黄荣杰等。此外,还为国家和各省市培养、输送一批排球运动的教练员、裁判员。
在钟志斌看来,这得益于台山籍运动员在实践中创造出一套以“矮仔打高佬”“快速、灵活、多变”的独特的进攻技战术,如四号位平拉技术,二、三号位快速低点配合进攻战术等,也推动全国排球技术、战术的发展。
台山坐拥“排球之乡”美誉,具体体现在当年的“村村有球场、镇镇有球队、月月有赛事”。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在去台山新宁体育馆采访的路上,问出租车司机是否会打排球。这位70后的司机回答说:“读书的时候经常和朋友打,现在打得比较少。”
当被问到其孩子是否打排球时,他答道:“孩子学业压力比较大,已经不怎么打排球了。”同时他表示,相较于以前,现在很多人只生一个,打排球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少了。但在他上学的年代,几乎村村有排球队,每年都会以村为单位开展排球比赛,现在倒是少了许多。
从司机的话语中,多少能折射出台山排球的过去与现状。钟志斌也提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排球运动有了飞跃的发展,掌握了融合南北技术、身材更加高大的北方运动队伍已经成为排球项目领军队伍。加上排球竞赛规则的不断调整,比如允许对方把手伸过球网下压等,台山排球‘矮仔打高佬’的技战术优势荡然无存。广东在排球方面的成绩也开始下滑,下降到中游水平。”
悉心浇灌,校园排球孕育生机
曾经如雷贯耳的台山排球,为何在近二三十年来逐渐沉寂?它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又如何努力寻求突围?从台山排球运动学校的轨迹或可见一斑。
台山排球运动学校创办于1956年,历史悠久,曾为多个省市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人才。在学校的荣誉室里,存放着大大小小的几十座奖杯,记载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59岁的校长李惠豹,至今老骥伏枥,依旧在操场上监督学生训练。他与排球有着不解之缘,三十多年来坚守基层排球教学第一线,他既是排球中级教练员,也是台山市排球协会会长。
据李惠豹介绍,目前学校在校学生228人,有八个运动队,设有排球、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文化教学设有从初中到中专六个教学班。
“台山排球运动学校一度在全国领先,培养了多位国家级健将。”李惠豹说道,但是前些年台山排球经历了一个技术更新迭代较慢的时代,影响了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培养和输送。特别是1996年广东排球队的解散,直接导致台山青年排球队的调整,台山排球因此陷入低谷。
虽然台山排球运动学校是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高水平培训基地,然而,作为县一级、初高中级别的学校,它受到的关注与资金投入是有限的。李惠豹表示:“学校在招生、人才引进、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都会受到诸多限制,与广州等大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这一要素也影响了台山排球运动的发展。“整个台山排球队的平均身高不到一米八,这是没办法改变的。而北方运动员平均身高可以达到一米八几、一米九几,那你怎么扣球呢?”李惠豹感叹道。
为了突破身高的限制,台山排球运动学校在重重努力下实现了面向全国招生。今年,由钟志斌带队到黑龙江、山东等地招生,吸纳了一批身材高大的学生。“招生只是第一步,培养他们成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惠豹说道。
一个好消息是,近几年教练和学生的伙食得到了改善,补贴也有所提升,为排球人才的成长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学校还招收了优秀的退役运动员来当排球教练,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资质力量。
除了李惠豹所在的排球运动学校外,台山市其他中小学的校园排球也实施了诸多举措。据钟志斌介绍,台山市有37所排球传统学校,建立了一整套校园排球竞赛体系,每个班级、年级、学校都有自己的排球队。每一年学校都会组织排球比赛,优秀的队伍还会参加台山市中小学生排球赛、江门市中小学生排球赛、广东省中小学生排球赛等各种联赛。“除了培养学生对排球的热爱,学校还十分重视为体育特长生的晋级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
以台山一中为例,它多次代表台山市参加全国排球比赛,拿过几次冠军。今年台山一中有两个学生参加了第19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沙滩排球赛,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
尽管各个学校做出了诸多努力,但要提升台山排球的整体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台山的经济实力摆在那,显然光靠当地的努力是不够的。
不甘人后,多措并举期待复兴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擦亮“排球之乡”的招牌,重振台山排球雄风,台山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兴建排球场地。据统计,台山市目前设有排球训练馆25座、排球灯光球场462个、室外一般球场981个,全市落实体育场馆实行免费或低价开放,使参与排球运动变得更为方便。
2014年,耗资近2.73亿元、可容纳6000名观众的新宁体育馆落成并投入使用。钟志斌说道:“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筹建新宁体育馆,就是为了让台山能与更高规格的排球赛事对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场地,要如何承办大规模、高水平的赛事呢?”
自建成以来,新宁体育馆见证了不少精彩的体育赛事。最热闹的当属春节期间的排球赛事,赛事以镇为代表队参赛,高额的奖金吸引了全市各支队伍参赛。为了提高赛事水平,赛事组织方设置了每支队伍可以邀请三个外援的规则。比赛现场,观众甚至可以看到国家队、省队排球运动员在场上一决高下的身影。
“赛事期间,新宁体育馆座无虚席。一张票售价30元,有黄牛党将票价炒到300元,还有人抢着买。”黄超峰老局长笑着说道,足见比赛热度之高。
2020年初,“粤港澳大湾区排球促进会”和“广东省排球协会台山训练基地”两个牌子落户台山,似乎象征着一切正在逐渐好转。
钟志斌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为了进一步促进排球发展,台山市在文化旅游和体育“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排球运动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该规划明确提出“六大体系”,即打造历史文化体系、基础建设体系、专业基地体系、赛事活动体系、校园排球体系、文创产业体系,以推动台山排球运动发展。
与之相应的措施是,台山市政府打造了系列排球文化作品,先后出版了两册书籍《台山排球故事》,编印教材《台山九人制排球运动竞赛方案法》,编写了歌曲《全国排球半台山》。排球主题博物馆正在建设当中,最迟明年五月开馆。“我们将整合相关的资源和史料,通过博物馆讲述台山排球文化和发展,以激发大众对排球文化的认同感,扩大台山排球的外界影响力。”钟志斌说道。
2022年5月,台山市九人排球成功入选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台山市政府专门编印的《台山九人制排球运动竞赛方案法》,为这项运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供了依据。
按照惯例,台山每年都会有九人排球联赛,只是这几年受疫情影响暂停了。钟志斌表示,“我们希望搞全国联赛,邀请不同省份的排球队伍来台山参赛,进一步打响九人排球这一品牌。”
为了进一步提高队伍的专业度,台山市正在重点打造一支能参加职业联赛的队伍。“台山曾经有过职业俱乐部,但是中断了。”钟志斌颇有感慨:“梅州五华有专业的足球队,台山也要有能代表广东省打联赛的队伍,这是近年重点要抓的方向。”
此外,钟志斌认为,台山市应打造一个国家级排球训练基地。“国家队每年都会有很多集训,别的省队跑到山东潍坊、福建漳州、河北秦皇岛去集训。”在他看来,台山具备打造国家级排球基地的条件,只是欠缺一些投入和推进。“除了基地的建设,还需引进第三方酒店和相关的配套措施。不能老是依靠政府贴钱,必须运用市场手段带动排球产业的健康发展。”
采访结束后,钟志斌匆忙赶赴下川岛协调筹建中的沙滩排球基地。他们计划打造一个集专业训练、科学研究、医疗康复、专业服务于一体的国际级沙滩排球训练基地,使之用于沙滩排球专业训练和大众休闲旅游活动,每年举办品牌赛事,促进“体育+旅游”事业发展。
钟志斌呼吁道:“希望台山排球能够重新引起广东省乃至全社会的共鸣与关注,也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够加大排球的投入,包括资金支持、骨干引进、基础设施配套等,促进台山排球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策划 | 陶勇
统筹 | 林本剑
采写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詹淑真
责编 | 郝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