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背后“她力量”⑧ | 吴海琪:十年如一日迎送乒乓苗子
乒乓球训练馆内,一群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正在对练,球在空中飞舞,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来自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教练吴海琪站在一旁,对小运动员的动作进行指导。她是基层教练的一员,十年如一日地守在乒乓球桌旁,接收和送出一批又一批的小运动员,其中的好苗子会输送至市队、省队,使他们有望如明日之星那样冉冉升起。经她培养的孩子或跻身于竞技体育的行列,或通过这项技能拥有更多元的人生选择。
学球要先学做人
“我的教学理念,学打球要先学会做人。因为打球不是一辈子,做人是一辈子的。”吴海琪希望“学生能拥有更综合的素质,比如他们累的时候学会坚持、在逆境中会想办法去面对,我觉得这是比打球更重要的一个方向。”
小队员们来自五湖四海,个人素质存在诸多差异。只有经过初步筛选才能进入训练队伍。吴海琪提到“现在选材的学生,有来自广州、清远、韶关、中山等,只有身体素质佳或者有天分的学员才可能被留下来,年龄段集中在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
作为教练,她有自己的训练日记,对年纪比较小的队员就先规范动作、再慢慢上强度、接着是实战。从基础开始打起,一点点推进。
吴海琪说,孩子们的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有时候在下午六点上完训练课,七点半他们又将开启下一个训练,中间还要吃饭,只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写作业,如果有的孩子拖拖拉拉不珍惜这个时间,他们可能就做不完。如此紧凑的环境节奏,也迫使学生们务必做到自律。
学生间的成长速度也有所差异。有些比较缓慢,也有些在天分和勤奋的加持下,很快就进入省队。比如李韵祺从进体校到入省队的过程,就只花了一年半左右。吴海琪评价这个孩子“本身是很聪明的,而且力量很足,但是她的弱点是有点懒。”
她不是那种很勤奋的队员,只要教练要求她做的,她一定会做,比如吴海琪让她跑10圈,她可以很快地完成并且不超时,但是如果不给她下要求,她不会主动想练。对于这类运动员,吴海琪的经验是“在她扛得住的范围内加大训练量、想办法提高她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作为教练员,吴海琪除了关心竞技成绩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引导。“你要教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会告诉他们在外面学习也是一样很累,教他们如何克服倦怠情绪。也会告诉他们打出成绩以后,爸爸妈妈就可以过来看你训练比赛,他们也会很骄傲,以此来鼓励孩子们刻苦训练。”吴海琪表示类似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长期的乒乓球训练是枯燥的,如果没有热爱也很难坚持。为此,吴海琪也会在训练场之外,想办法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孩子们在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保有温暖和期待。“我一直告诉他们,这里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我们就是彼此的家人。特别是队员们之间,他们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应该是良性的、彼此促进的,在集体中共同成长,这才是健康的心态。”
躲在聚光灯背后
相较于省队、国家队教练,基层教练被看见的机会较少。在吴海琪看来,这都是很正常的,“每个工作岗位背后都有很多幕后工作者,大家所在的岗位不同,职责也不同,只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就好。”
十年如一日,她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迎来了一批批稚嫩的学员,引着他们走进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大门”;在孩子们技能达到一定程度时,她又目送他们走向另一个人生阶段。春夏秋冬,往复如是。学生们换了一批又一批,教练员们依旧坚守在各自的岗位。
基层训练不仅要面对队员,还要面对家长。孩子们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年龄段,对很多事情的判断力还不够,社会阅历也有待提升。很多时候,家长的干涉也会直接影响到教练的带队训练。
“现在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居多,家里保护得比较好,在高强度的训练下,孩子们会喊苦喊累,部分家长对此可能不认同,就需要我们去和他们沟通,让他们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孩子练着练着就说“我不练了我受不了了,还是想回去读书了”。所以,她同样会遇到优秀队员流失的问题。
“我经常会给他们举一些例子,比如刘诗雯就是从我们这里出来的。在高强度的训练下,其实她也没有很多自己的快乐,也没有很多玩耍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泡在球馆里面。但是人要能够坚持,才会迎来属于自己发光发亮的时刻和荣耀。”
吴海琪经常能感受到家长们从担心、不理解到放心、支持的心态转变,这很大程度源于孩子们自身的变化和进步。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哭泣、撒娇,到越来越独立、坚毅,这些变化有目共睹。
“我们体校的人进入省队的还是很多,能不能进国家队就看他个人的努力和机会了。”像吴海琪这样的基层教练,侧重点更多的是挖掘苗子,然后把他们送进省队。而从省队到国家队,更多的就是上一级运动队的任务。
是教练更是家人
除了教练的身份,当被询问更像是“妈妈”还是“姐姐”这一角色时,吴海琪笑着回答,“妈妈。因为妈妈有时候在家也会凶。”在队里,她也经常凶孩子们,在孩子们拖拉的时候、动作不规范的时候、怕苦怕累不想训练的时候。但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她又承担起母亲般的职责,去安抚他们的脆弱、保护他们的童心、提高他们的自信。
看着孩子们一点点长大,吴海琪这么比喻,“就像小鸟儿羽翼丰满,脱离妈妈的怀抱,飞向更宽广的世界。”她看着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哭鼻子,到能独立解决问题,“比起外面的学生,我们每天训练完都会有比赛,他们会面对输赢,每天都在面对挫折,受挫后再勇敢爬起来。这次输了下次就想办法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从2012年留校带队,吴海琪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十余年,也一直在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教练。她刚从运动员退下来的时候,更多想的是自己的感受,慢慢通过学生们的视角看到他们的困难,就会去换位思考。
“如果是我小时候遇到困难,我能做到他们现在这样子吗?”反复询问自己后,吴海琪也逐渐懂得去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和困难。她也在跟着沉淀,想办法给孩子们更多的成长机会。她告诉自己,每个小孩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性格本身就很开朗,也有的比较内向,需要有人去调动、去和他们谈心。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陪伴,去帮助孩子们找到方向、找到目标。
太多的时间花在带队上,吴海琪有时候也难以在家庭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点。她坦言“有时候自己的孩子生病了,我们没有办法像其他父母那样马上就出现在孩子身边。一直带着别人的孩子,但自己的孩子也有缺少陪伴的时候,想到这点就会很愧疚。”
竞技之外的多元人生
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学业和竞技都不能落下。只有一部分人能够经过筛选进入省队、国家队,另一方面,除了竞技本身,运动员也需要全面发展。“如果他们上不去省队,就会选择回到原来的学校去打学生组比赛。他们可能是学生中打球最好的,打球里面学习最好的,可能不走专业路线了,更多地往特长生方向发展。”吴海琪说道。
竞技体育之外,孩子们应该拥有更多元的人生选择。“这些小孩很多都很自立、自律,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这和我们从小就给他们立目标、加训练有关。我们是教球育人。孩子们不只要打球,也要考大学,只要足够优秀,在哪儿都能够发光发亮。”如果学生能从这几年的训练生涯中变得自律、坚定、健康,这也是乒乓球的魅力。
对于一些进入省队之后又选择读书上学的孩子,吴海琪给予尊重和支持。孩子们到一定年纪会有自己的想法,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竞技成绩很重要,但运动员自身的感受更重要。
“孩子们要有一技之长,但也不能丢了文化学习。我经常和队员说,如果你只会打球,没有文化底蕴,很难在这个社会立足。”吴海琪希望乒乓球带给他们的不仅是运动技术,更多的是日后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也能用当运动员时的高标准严要求去面对、去克服。
吴海琪小档案
出生日期:1991年10月25日
运动员生涯主要荣誉:
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女团冠军、女双冠军
教练员生涯主要荣誉:
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乙组女子团体冠军
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甲组、乙组、丙组女子团体冠军,丙组女子单打冠军
广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乙组女子团体冠军、女单冠军,丁组女队团体冠军、女单冠军
目前岗位:广州市乒乓球女队教练(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策划 | 朱帆
统筹 | 林本剑 苏荇
文、图、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詹淑真
海报 | 陈健怡
责编 | 郝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