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争冠,为热爱,更为不留遗憾……广东跳水老将们这样踏上复出之路

来源:金羊网 作者:龙希 发表时间:2023-11-25 07:40
金羊网  作者:龙希  2023-11-25
跳水健儿们争夺全国冠军的同时,还要全力争取代表国家队征战多哈世锦赛和巴黎奥运会的资格。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龙希

2023年全国跳水锦标赛暨巴黎奥运会、多哈世锦赛选拔赛正在武汉体育中心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此次赛事将是继杭州亚运会后,全国优秀跳水运动员的首次集体亮相。跳水健儿们争夺全国冠军的同时,还要全力争取代表国家队征战多哈世锦赛和巴黎奥运会的资格。

本次赛事高手云集,200余名高水平跳水运动员齐聚一堂,不仅有全红婵、陈芋汐、王宗源等当红小将,还有几个熟悉的身影——来自广东的老将陈艾森、谢思埸和何超。

28岁的陈艾森:

巅峰可遇不可求,始终怀着一颗争冠的心

对于跳水运动员来说,巅峰年龄段是十几岁,超过25岁以后,数据就可能要走下坡路了。出生于1995年的广州仔陈艾森已经28岁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陈艾森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位夺得男子跳水10米台单人、双人两块金牌的选手。在不到21岁的年纪,陈艾森名震天下。然而在里约奥运会后的几年时间,他的状态出现了些许起伏。两次世锦赛,陈艾森都输给了英国选手戴利,在东京奥运会的备战周期中陷入了低谷。

东京奥运会上,陈艾森与队友曹缘出战男子双人10米跳台,在第四跳时曹缘出现失误,让这对组合最终和冠军擦肩。

跳水运动的残酷现实摆在眼前。随着年龄的增长,伤病恢复、运动机能、潜能和敏感度都会有所下降。在2021年全运会后,陈艾森逐渐远离了大众的视野。

在陈艾森看来,运动员的巅峰状态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便一直保持高强度的训练也很难一直维持,“对于状态,关键看你自己如何去衡量。每一名运动员都有自己的巅峰期,都希望将最好的状态在赛场上完美呈现,但这就好比人的一生一样,总有高低起伏,巅峰之后总会陷入低谷,关键是不要让这样的想法成为自己前行的压力。”

陈艾森的内心深处还是想再试一试、搏一搏,更是坚定地表示永远争第一的信念和初心始终未变:“每一名运动员都有一颗争冠的心,都希望在自己的运动生涯中做到最好。”

27岁的谢思埸:

和自己对话,我发现我依旧热爱着跳水

在全国跳水锦标赛首个比赛日,今年5月复出的奥运会冠军谢思埸获得了男子3米跳板亚军。这位27岁的汕头小伙子又出现在了跳水池旁。很多人以为东京奥运会的双冠王功成名就已经退役,事实上,脚踝、腰部、膝盖以及修补过多次的视网膜,都让谢思埸的身体不堪重负,于是他给自己放了个长假。

在这悠长的假期里,谢思埸虽然远离了跳水,但是人却没有闲着。两年的时间,他不仅完成了婚姻大事,也完成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业。今年年初还当选了广东省人大代表,专注于青少年体育的调研。

尽管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是他的思想却从未远离过跳水,“这个过程当中我没有一刻停止对动作的思考,对动作的解析,还有这两年多的比赛,我每一场都是有看的,所以我也在观察男子3米板的动态。跟自己对话的时候,我发现我是热爱跳水的。”

做自己所想,于是谢思埸决定结束自己的假期,从今年5月开始重新回归跳水池,开始了艰难的恢复。

他需要对抗体能、对抗伤病,还要直面自己的欲望,“像我们有时候休息个三天,再回来训练可能就已经不知道怎么练了,何况是歇了两年的时间,我始终还是希望自己能再努力一把,朝着巴黎奥运会再拼一拼,参加了奥运会,我觉得肯定是要去夺冠的,不可能说我只是以重在参与的心态去。”

经历了校园的充电以及社会的锻造。如今的谢思埸变得更加变通和豁达,“现在00后都是乐天派,无所畏惧,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怕的那种,所以我希望他们的这种精神也能带动一下我,激励一下我。”

31岁的何超:

退役四年后复出,无惧风雨兼程

比陈艾森和谢思埸还大几岁的何超今年已经31岁了。1992年,何超出生于湛江,受哥哥何冲(北京奥运会男子3米板冠军得主)的影响,何超也选择了跳水。

2014年仁川亚运会,何超一举夺得男子1米板金牌和男子3米板银牌。2015年喀山世锦赛何超夺得男子3米板冠军,年轻的何超对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充满信心。然而何超在预赛中出现严重失误,无缘半决赛。那是令他遗憾至今的一次失误,“2016年的打击还是很大的,我抱着很大期望前往里约,结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

2017年全运会后,25岁的何超选择退役。退役后,何超用了两年时间来旅游和休息,放空自己后,他开始上班,逐渐放下跳水。

其实在离开跳水的日子里,何超反复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放得下,是不是真的舍得离开,是不是就这样放弃了之前20多年的努力?”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何超还是想复出,为里约奥运会的遗憾再拼一把。于是,2021年年底,何超选择复出,开始逐步恢复训练。

2022年的全国冠军赛,他与搭档严思宇夺得男双3米板冠军。2023年全国冠军赛,这对组合再度夺冠,赢得了参加杭州亚运会的机会。

杭州亚运会是何超时隔6年参加的第一场国际比赛,不负众望,何超搭档严思宇获得男子双人3米跳板冠军。对退役4年重返赛场的何超来说,重夺亚运会冠军无疑是一个新的开始。

捡起之前最熟悉的东西,何超每一滴汗水都比别人更加沉重。

退役后重返赛场,何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很难去描述到底有多辛苦,大概每一滴汗都包含了很多不甘,但既然选择了远方,那又何惧风雨兼程!”

如今,何超只专注于眼前的目标,“有时候想得过多,会阻挡往前走的脚步。现在就是把当下每一场比赛比好,才能去想后面的事情。”

广东省跳水队教练何威仪——

为集体荣誉挺身而出 他们的复出振奋人心

何威仪是广东省跳水队教练,也是谢思埸、全红婵在广东队的主带教练。发现人才并培养出世界冠军,是何威仪的梦想和追求,也是他的荣誉和欣慰。在陈艾森、谢思埸、何超几位老将重回跳水队后,何威仪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细细地讲述了几位跳水老将的复出历程。

老将们相继复出

对广东跳水意义重大

在何威仪看来,陈艾森、谢思埸、何超等老将的复出对广东跳水队来说意义重大。

“作为当时国内最好的跳水运动员,他们早已功成名就,为了广东跳水的荣誉,他们挺身而出,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现在广东跳水队面临的困境是男子跳板单人双人项目的人才青黄不接,2021年的陕西全运会后,男子团体实力下滑得比较厉害。湖北队的整体实力上来了,还有了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湖北队给我们制造了不少紧迫感。面对的湖北队这种强大的对手,我们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何威仪告诉了记者如今广东跳水队所面临的困境,更是道出了老队员复出的不易:“他们身上有很多伤病,复出的过程真的是很艰辛,但是他们都能够为了集体、为了荣誉挺身而出,很感动。”

何威仪补充道:“他们的回归,为我们广东跳水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打好了基础以后,我们虽然还是有压力,但也减轻了不少,这些老队员继续发光发热也给了年轻的队员们很大的鼓舞。作为一流的运动员,他们已经算是半个老师了,他们的经验就是最真实有效的借鉴。包括谢思埸在内,他们平时也十分愿意帮助自己的队友,特别是在跳板技术上面的提升,新老队员互相交流,把技术动作或者体能训练的心得体会,包括心理状态的调整都拿出来一起交流。”

训练中师生互相学习

“我也要跟上他们的脚步”

谈到恢复训练的过程,何威仪坦言,自己在和老队员的朝夕相处中,学到了很多,“老运动员有丰富的技术经验,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高水平的稳定性和高质量的技术动作。他们会传帮带年轻运动员,还包括对教练的指导,我们互相学习、互相提升,他们在某些技术上的理念已经超越了教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升华。”

何威仪解释道,老运动员在复出训练过程中不如年轻队员练得那么多,所以更要优化训练计划和训练次数,他们更注重计划的准确性、计划的效益性等方面。

“我们都是商量着计划着来,一步一步走,什么时候恢复体能?什么时候恢复技术?什么时候练习比赛技术?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很清楚,有计划、高质量地去完成。他们很清楚自己现在处在什么位置,有什么样的水平。”

何威仪更是表示,在这么短时间能够有这么高的水平的表现十分难得,“他们恢复得很好,水平也很高,都很用心地去准备去表现。比如谢思埸在国家队的十年时间,学到的东西非常多,特别是大赛的经验,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他十分了解自己,会主动提出很多的建议。”

在和他们的相处过程中,何威仪也在不停地改进自己,提升自己,“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我们互相学习,不是说我是教练我就说了算,我也要跟上他们的脚步。”

一直保持“危机感”

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一直以来,跳水都是广东的优势项目,何威仪告诉记者,广东跳水运动的群众基础很好,参与的人数也较多,目前广东省有广州、湛江、汕头、惠州、江门、东莞等10多个业余体校的点。这些业余体校点为广东省跳水队的选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选材和青少年培养方面何威仪有着丰富的经验。广东跳水队也从来没有停下选材的脚步,除了通过分布在全省各地的体校在基层选拔人才,他们有一套系统的选材方法,通过省内每年的跳水比赛从各个地区发掘跳水的好苗子。

“我们要全面地选材,男性要有,女性也要有,板要有,台也要有。正是因为这种危机感、紧迫感,每年我们都在不停地挖掘人才,在业余体校的比赛中不断地引导这些体校,抓住机遇,找到人才,来不断地补充省队的后备力量,夯实广东队的实力。只有不断地良性循环,广东跳水才能越走越远。”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龙希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