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特稿】沿着李娜10年前的脚印,郑钦文想走得更远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4-01-27 14:31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4-01-27

202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正在墨尔本火热进行中,今年的澳网有些特别,因为今年不仅是中国网球选手李娜在澳网夺得女单冠军的10周年,更是中国网球选手郑钦文首次在大满贯女单赛场上实现闯进决赛的突破。

北京时间今日16时30分,她将与卫冕冠军萨巴伦卡争夺本届澳网女单冠军。10年的时光里,踏着李娜走过的路,郑钦文一直在为夺冠而努力。

郑钦文:冠军梦在“娜”一刻埋下了种子

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中央球场——罗德·拉沃尔球场的球员通道两侧,写满了过往男女单打冠军的名字。其中有一个名字便是中国球迷所熟知的李娜。每一位在罗德·拉沃尔球场登场的球员都会从这些名字中间走过。2024年1月25日晚,郑钦文也从这条通道走到了可容纳15000名观众的球场中央,在对阵资格赛球员、乌克兰选手雅斯特列姆斯卡的女单半决赛中取得了胜利。

这场胜利意味着时隔10年,澳网女单决赛再迎中国面孔。2014年,李娜在澳网夺得女单冠军。21岁的郑钦文成为继李娜后,第2位闯入大满贯单打决赛的中国女网选手。

同样来自湖北,郑钦文早前跟随李娜的启蒙教练夏溪瑶训练,后来又开始接受李娜前教练余丽桥的指导。慢慢地,郑钦文开始打出成绩,她以李娜为榜样训练球技:“我在电视机前看着她比赛,想象着有一天,我也能像她一样。对我来说,她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我的路。”

2011年,李娜在法网收获了自己的第1个大满贯冠军,也成为了首位在法网夺冠的亚洲球员。当时9岁的郑钦文正在武汉训练:“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想,原来亚洲人也可以在大舞台赢得大满贯冠军,我想成为像她这样的球员。”

2024年正值李娜澳网夺冠10周年,李娜重返澳网赛场,出现在了自己的“小迷妹”郑钦文身边。在郑钦文晋级女单16强的赛后采访中,李娜突然出现在摄像机前,并亲切地与郑钦文打招呼,让郑钦文十分惊喜。这一名场面成为本届澳网的热门花絮,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李娜告诉郑钦文,在场上尽量简单点,不要想太多。郑钦文也牢记着前辈的嘱咐,轻装上阵,打进了决赛。

如今,21岁的郑钦文正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李娜:10年前用一场胜利令世界瞩目

李娜,一个在中国非常普通的名字,却在中国网球史乃至世界网球史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1月25日,李娜在澳网第2次夺取大满贯赛事女单冠军,向所有人证明了中国人拿到大满贯冠军绝非偶然,不久后李娜便宣布退役,但中国网球发展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作为中国网球的标杆人物,李娜对于中国网球发展的贡献不言而喻,两夺大满贯冠军,让中国人开始了解网球、爱上网球、学习网球,让网球走进了千万孩子的心里。明星运动员对一个运动项目的推广起着巨大作用。李娜的明星效应非常显著,2014年以来,以青少年网球培训的火爆为标志,中国网球持续走热,越来越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网球培训市场也从成人培训迅速转变为以青少年培训为主。

回顾中国网球选手大满贯参赛史,李娜在4个大满贯女单赛事中的成绩非常耀眼:澳网1冠、法网1冠、温网3次8强和美网1次4强。

近几个赛季,中国女网的整体实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男网的进步势头也非常明显,张之臻、吴易昺、商竣程在职业网坛表现亮眼,让大满贯的赛场上不仅有金花也有少年,他们刷新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纪录,他们的每一小步都是中国男网的一大步。中国网球选手在大满贯赛场上“集体爆发”,让外界重新看到中国网球的竞争力。
  
中国网球正在走出新一代的高水平球员

观察近几个赛季不难发现,正在飞速成长的新一代中国网球选手,从小就开始接受网球运动启蒙,有着国际网球视野。相比于老一辈球员,新生代接受了更系统的培训,有更专业的团队加持,有机会参加更多青少年赛事,也更容易进入国际赛场积累经验。

网球比赛看似是选手“独自上场”,但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每一位网球运动员的成绩都离不开教练、陪练、康复师等团队重要成员的支持。和张帅首次参加大满贯赛事时带着一本护照出发不同,如今的中国选手在人员配置方面已经颇为完备。

随着球员的成绩越来越好,他们的赞助也越来越多,正如郑钦文所说,名利双收后的她压力小了很多:“相较于几年前,我可以更加轻松地打球。几年前,如果打不出成绩,就有可能面临以后没球可打的局面,现在打好了之后会有更多赞助商找上门,可以组建更完整的团队、使用更好的设备,还能在教练们的带领下走向更顶尖的位置,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好事。”

张之臻以单打64强与双打4强的成绩结束了今年的澳网之旅,他不仅收获了澳网正赛首胜,在双打赛场更是创造了中国大陆男网选手在大满贯男双项目的最好成绩。当外国记者问到网球是否在中国越来越火热时,张之臻回答:“近几年男子网球打得越来越好,我注意到越来越多我们国家的人在关注网球。当李娜夺得大满贯冠军后,一度点燃了中国的网球热情,我认为现在又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因为大家都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文 | 记者 龙希

图|视觉中国

编辑:郝浩宇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