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蜿蜒的海岸线上,汕尾如同一颗被海浪温柔托起的明珠。在这里,红场的星火与海港的渔歌交织,妈祖的福泽与海洋的脉搏共振。稳定的东南季风和红海湾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汕尾得天独厚的发展海上运动的条件,也让这里成为了十五运会帆船项目的赛场。

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郑进铅在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汕尾有丰富的帆船帆板项目办赛经验,十五运会帆船项目在汕尾的成功落地也将进一步促进海上运动在汕尾的发展。接下来汕尾将借十五运会的东风,擦亮“汕尾帆船”的赛事品牌。
羊城晚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汕尾帆船项目的发展历程,在帆船运动的发展上,汕尾有什么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郑进铅:汕尾一直在探索并推动海上运动之都建设,早在1995年红海湾便开始举办帆船赛事,1996年承办了亚太地区帆板锦标赛暨奥运精英赛,成为全国较早开展高水平帆船运动的城市之一。随后汕尾又先后承办了九运会帆船帆板比赛、第14届亚洲帆船锦标赛、第16届广州亚运会帆船帆板比赛等大型水上赛事,积累了丰富的办赛经验。
汕尾拥有禀赋的海洋资源,全市海岸线长455.2公里,占全省岸线长度的11%,海域面积2.39万平方公里,这两项在全省都排名第二,全市拥有海岛881个,居全省第一,有效风日达到287天,平均风速达9.2m/s,风功率密度等级约5–6级;特别是红海湾独特的地理位置,年平均浪高达到1.8至2.4米,浪向稳定指数达到0.87,风浪状况较为稳定,非常适合开展帆船、帆板、冲浪、皮划艇等海上运动,也非常适合承办各类海上运动顶级赛事。

羊城晚报:为承办十五运会帆船项目比赛,汕尾做了哪些准备?
郑进铅:为确保十五运会帆船项目顺利举办,汕尾市围绕“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从场馆升级、赛事保障、城市提质到氛围营造推进全链条筹备。首先是场馆设施与赛事基础保障全面升级。汕尾全面推进赛事场馆维修改造与室外配套设施升级,重点完成防波堤修复、赛事接待中心、赛事运行中心、船库、冲水平台改造,以及室外园林、路面修复、信息化建设等工程。
另外,汕尾着重于城市品质与赛事氛围的同步提升。启动城市侧“五大行动”,聚焦重点区域,持续推进城市风貌和绿化品质提升,打造品清湖靓丽灯光夜景。通过设置大型城市景观、倒计时标识、吉祥物、海上运动之都景观、宣传画、灯箱广告等,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与此同时,汕尾致力于“体育+文旅”融合激活城市发展动能。坚持以赛促旅,围绕“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深挖办赛红利,组织开展“坐着高铁来赶海,跟着赛事来旅行”、2025年汕尾市“喜迎十五运”系列文旅体活动,以筹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帆船比赛为主线,以“赛事搭台+文旅唱戏+消费引流”为路径,精准推出一批滨海主题旅游产品、海上休闲运动等精品路线,持续扩大体育休闲和文旅消费。
羊城晚报:十五运会的到来必定会促动汕尾文体产业的发展,汕尾如何借力十五运会,进一步推动帆船及相关产业在汕尾的发展?
郑进铅:借助十五运会等赛事在汕尾举办的契机,大力开展宣传推介工作,持续擦亮“汕尾帆船”“汕尾冲浪”等赛事品牌,吸引更多市民游客跟着赛事去旅游。
汕尾积极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举办十五运会帆船项目契机,着力整合体育、旅游资源,培育“海上运动+”业态,创新推出以帆船、游艇、冲浪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全力打造海上运动旅游精品,较好地促进体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培育体育消费新场景,结合挖掘海洋文化,组织开展冲浪+咖啡、冲浪+音乐等文旅体活动,以体育运动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羊城晚报:有哪些具体举措,让市民参与到十五运会中,共享十五运会的发展成果?
郑进铅:为让市民深度参与十五运会、共享赛事红利,汕尾市围绕“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理念,从氛围营造、城市共享、服务实践三个维度推出系列举措,推动赛事成果惠及民生。
在城市发展成果共享方面,汕尾以赛事为契机推进城市品质提质,让市民直接受益。通过城市风貌和绿化品质提升,升级城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基础设施,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此外,汕尾通过“志愿服务+文明提升”促进市民深度参与赛事筹备。选拔210名赛会志愿者与42名候补志愿者,参与赛事引导、观众服务等工作;同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统一行动,组织市民参与卫生防疫、环境保洁,推动公交、酒店等窗口行业服务提质,让市民在服务赛事中提升文明素养,共同塑造城市良好形象。
统筹 | 周方平 赖书香
文|记者 郝浩宇
图|记者 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