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山东全运会第一次握紧采访本,到2025年即将奔赴粤港澳踏上第五次全运征程,二十五年体育记者生涯里,全运会早已不是单纯的赛事符号,而是镌刻着同行情谊、见证时代变迁的成长印记。如今站在十五运会倒计时的节点回望,那些藏在媒体村里的温暖、赛场边的感动,仍清晰如昨,而对珠江之畔的期待,也早已满溢心间。
还记得山东全运会时,全国媒体人第一次拥有专属的“全运媒体村”。楼宇间的空地成了赛后放松的“健身房”,篮球场边的闲聊里满是赛事见解的碰撞,陌生的同行因一场赛事、一个话题便成了挚友。这份“媒体村记忆”在2021年陕西全运会时,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作为东道主记者,看着外地同行对着西安全运媒体村的贴心服务竖起大拇指,听着大家称赞“十三朝古都把细节做到了心里”,那种自豪感至今想起仍格外真切。尤其难忘那年中秋夜,苏炳添在田径赛场夺得个人首枚全运金牌的欢呼还未散去,媒体村里一场业余拳击赛悄然开场。我代表西安出战,与中国体育报记者在小花园的空地上激战三回合,最终握手言和。新华社同行的镜头里,我们拥抱、合影,复盘每一个回合的得失,月光下的笑声与全运赛场的激情交织,成了我职业生涯里最珍贵的“双节记忆”。
如今身份转变,从东道主记者变为奔赴湾区的“客人”,但对全运的热忱丝毫未减。此行除了紧盯陕西健儿的赛场表现,更想在粤港澳的赛场边,学习最新的体育新闻采写技能:学习年轻同行用手机快速成稿、靠AI高效编辑,听大家分享视频拍摄与后期剪辑的新技巧,在信息梳理的交流里跟上时代步伐。想来这便是全运精神的魅力,无论是赛场上的运动员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还是媒体人在技术浪潮中不断超越自我,本质上都是对“挑战与卓越”的共同诠释。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2025中国田径大众达标系列赛大区分站赛暨西安市第二届大众田径冠军赛在这里火热举行,1200余名田径爱好者在曾举办十四运开幕式和田径比赛的场地上挥洒汗水,7个国家的选手同场竞技,让“十四运举办地”的体育热情持续升温。现场,小选手杨昕允挥舞着国旗的模样格外动人,她说:“希望苏炳添叔叔在十五运会的跑道上再次‘起飞’,我们会在西安为他加油!”孩子的话,道出了无数西安人对十五运会的期盼和祝福。
此刻,珠江之畔的赛事筹备已进入冲刺阶段,全国人民满怀期待。作为曾见证过数届全运精彩的“过来人”,深知一场成功的赛事背后,是无数人的付出与坚守。愿十五运会在粤港澳的土地上绽放独特光彩,愿每一位运动员都能不负热爱,愿每一份对体育的赤诚都能被看见。
从古城西安到珠江之畔,跨越的是地理距离,不变的是对全运盛会的真挚祝福。十五运会,我们来了!
本期统筹 | 记者 陈旭泽
文、图 | 西安晚报记者 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