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奥运冠军易思玲谈全运青春风暴:科技赋能,心态归零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苏荇 发表时间:2025-10-13 20:38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苏荇  2025-10-13
面对新生代的冲击,曾站上奥运巅峰的易思玲对老将的心态困境感同身受

第十五届全运会射击比赛在广东省黄村体育训练中心开赛仅两天,便接连传出捷报:亚洲纪录被刷新,世界纪录被超越。更令人瞩目的是,多名奥运冠军在激烈竞争中未能站上领奖台,而15岁小将杜雨宸等新生代选手脱颖而出。面对赛场的“青春风暴”,奥运冠军、广东射击队总教练易思玲13日在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时感叹:现在年轻选手很幸福,科技赋能加速了他们的成长。

科技助力与“小龄化”趋势,让她发出由衷感叹

此次全运会射击赛场星光熠熠:东京奥运会“双金王”杨倩、巴黎奥运会首金得主黄雨婷、“干饭哥”奥运会冠军盛李豪等均参与竞争,但在前两天的激烈竞争中,他们陆续折戟,杨倩、盛李豪未能闯入决赛,黄雨婷在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仅排名第八。反倒是不少年轻选手有不俗表现,比如15岁的“小孩姐”杜雨宸搭档刘柏辰射落本届全运会射击首金,并在13日的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收获一铜。



“年轻运动员的成长速度超乎想象。”易思玲开门见山地指出,“如今各省队伍已将科技深度融入训练,尤其是激光模拟器等设备的普及,让青少年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她回忆,2022年自己赴国家队学习交流时,就已注意到射击运动员“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当时15岁的黄雨婷已在国家队训练,两年后她便成为奥运冠军。她们只要成绩突出,年龄不再是门槛。”

在易思玲看来,科技不仅提升了训练效率,更降低了项目门槛。“当时我去国家队学习她们现在是怎么训练的,就发现现在的选手真的很幸福,她们有很好的器材和科技辅助。比如过去训练必须真枪实弹,现在通过无发射物模拟器,教练能实时监测运动员的运枪轨迹,及时调整技术动作。”她感叹,这种直观反馈机制让年轻选手进步神速。另外,有了这么好的科技,器材装备能带来这么好的体验,她认为从业者更应该利用科技,让射击在青少年普及这块发挥更大的作用。

面对新生代的冲击,曾站上奥运巅峰的易思玲对老将的心态困境感同身受。“未成名时,自己也是一匹黑马,心无旁骛向前冲。但从夺冠后的‘1’回到起点的‘0’,却是一场艰难修行。”她坦言,成名后外界关注与自我期待形成双重压力,“你可以瞄准10.9环,却难以控制外界干扰。这时唯有专注过程、无所畏惧,才能找回初心。”

对于本届全运会多名奥运冠军这两天无法取得好成绩,她分析道:“国内选拔赛竞争远超国际赛场,年轻选手心理负担轻,反而更易发挥。但老将的坚守同样可贵——能站在赛场上,已是战胜自我的证明。”

儿子是黄雨婷小粉丝,自己想尝试乒乓球、击剑和马术

赛场边,易思玲的丈夫带着5岁和7岁的儿子观赛,7岁的“哥哥”俨然已是一名射击“小专家”。“弟弟还小,只会喊‘打得好’,哥哥是黄雨婷的粉丝,今天专程来看她比赛。”易思玲笑着说,哥哥还准备了签名卡纸,准备等所有比赛结束后找黄雨婷签名。即使偶像黄雨婷今天仅获第八名,他依然坚定支持。“孩子们是通过电视关注到这些运动员的,这种喜爱超越胜负。”

作为母亲,易思玲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理解体育精神:“哥哥已是‘小射手’,平时也会带他练一下,他懂得射击的规则,懂得比赛时不能打扰运动员。我希望通过科技设备激发他的兴趣,同时也是一种心态的培养——射击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思想与情绪的调控。”谈及孩子是否有“射击运动基因”时,她幽默回避:“这事可说不准!”

此次全运会历史性地在粤港澳三地举行,倘若能够年轻十几岁,获得参赛资格的话,易思玲会选择什么项目?“击剑、马术、乒乓球……我都想体验!”她笑了,“体育的本质是享受过程。我希望引导青少年在拼搏中感受快乐,这才是运动的最高境界。”

文、图 | 记者 苏荇

编辑:赵亮晨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