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举:跑道上的星辰|“我们的全运故事”全民征文大赛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柴智 发表时间:2025-09-21 18:02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柴智  2025-09-21
体育精神不正是如此吗?它不论快慢,不计胜负,只在乎那颗永不停歇的心

那跑道在晨曦中泛着微光,像一条被拉直的银河,静静地躺在校园的东侧。我站在起跑线前,脚趾抵着那道白线,忽然想起初中时第一次参加校运会四百米比赛的情景。

那时的我,骨瘦如柴,站在一群健壮的对手中间,活像一根插在麦田里的芦苇。发令枪响后,我拼命摆动双臂,却仍被一个个超越,最后踉踉跄跄冲过终点时,眼前发黑,喉咙里涌上一股腥甜。体育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你这叫‘体育精神’。”我那时并不明白,只知道自己输了,输得很惨。

体育精神这东西,原不是赛场上那些金光闪闪的奖牌所能完全定义的。它更像是潜藏在人体深处的一粒种子,在汗水与泪水的浇灌下,缓慢而倔强地生长。我的高中体育老师是个退役运动员,右膝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那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全运会时留下的纪念。每逢阴雨天,那膝盖就隐隐作痛,但他从不抱怨,反而常常对我们说:“疼痛是身体在记忆。”他带着我们在操场上训练,示范起跑动作时,那条伤腿明显不如另一条灵活,可他做起动作来却格外认真,仿佛每一次屈膝都是对那场未能完赛的比赛的弥补。

大学时,我参加了校田径队,专攻中长跑。每天清晨五点半,当校园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我们已在那条跑道上往复奔跑了。记得有个来自农村的队友,家境贫寒,连跑鞋都是教练送的旧鞋。他训练最为刻苦,常常在大家休息时仍一个人继续跑圈。

那年省大学生运动会前,他在训练中拉伤了肌肉,医生建议退赛,他却偷偷打封闭上场。一千五百米决赛,他在最后一百米超越领先的对手,却在冲线后直接栽倒在跑道上。我们把他抬到医务室,他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我跑进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了吗?”后来我常常想,是什么让一个人愿意为了一组数字如此拼命?或许体育精神中最为动人的部分,正是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

全运会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一次的举办总能在举办地掀起一阵体育热潮。记得上届全运会时,我在现场观看了一场游泳比赛。那位来自偏远省份的选手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显得格格不入,他的泳姿不够标准,转身技术也不够娴熟,在最后五十米时已远远落后。

看台上有人开始退场,记者们也收起了长枪短炮。可就在此时,那位选手突然加快了频率,以一种近乎笨拙却异常坚决的姿态向前冲刺。当他触壁时,大屏幕上显示他刷新了个人最好成绩。整个游泳馆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不是为了冠军,而是为了这个最后一名。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体育精神的光芒往往在最不被看好的角落最为耀眼。

体育之于个人,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可能;之于城市,则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塑造。我居住的这座城市曾承办过全运会的部分赛事,那些为赛事新建的体育场馆如今已成为市民日常锻炼的场所。每天清晨,老人们在体育馆外的广场上打太极,孩子们在跑道上追逐嬉戏,年轻人则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那些为全运会拓宽的道路,种植的绿树,如今都融入了城市的肌理。体育精神就这样从赛场蔓延到街头巷尾,成为城市呼吸的一部分。

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本届全运会,本身就是一种突破与创新。岭南的湿热海风与粤语的嘹亮呐喊,香港的摩登天际线与市井茶餐厅,澳门的葡式建筑与小巷里的杏仁饼香——这些迥异的元素将在体育精神的熔铸下和谐共生。我想象着乒乓球在粤港澳三地传递的场景,那白色小球划出的弧线将串起多少人的期待与梦想。体育的魅力,正在于它能将差异转化为对话,将竞争升华为友谊。

傍晚时分,我常去附近的体育场散步。夕阳将跑道染成金色,跑者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们中有专业运动员,有健身爱好者,也有刚学会走路就跌跌撞撞追逐皮球的孩子。每个人的脚步轻重不一,却都在向前移动。体育精神不正是如此吗?它不论快慢,不计胜负,只在乎那颗永不停歇的心。

全运会的故事,说到底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那些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身影,看台上声嘶力竭的呐喊,训练场上日复一日的坚持,都是体育精神最生动的注脚。当粤港澳的灯火为第十五届全运会点亮时,照亮的不只是奖台与纪录,更是普通人心中那份对更快、更高、更强的永恒向往。

跑道上的银河依然静静流淌,而体育精神的星辰,永远闪烁。

文|王鹏举 湖北经济学院 记者柴智整理


编辑:郝浩宇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