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的清晨,珠江水面还浮着层朦胧的水汽,我和学校的24名志愿者一起踏入了广东省残疾人体育广州训练基地,开启了为期7天的“助力残特奥·共筑全运梦”专项志愿服务。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粤港澳全运会)的重要配套活动,我们这些体育专业的学生都希望用自己的专长,为备战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提供帮助。
我们服务对象包括田径轮椅竞速、田径跑跳、硬地滚球、铁人三项、游泳、轮椅网球和轮椅篮球等项目的运动员。在这短短7天里,我不仅见证了残疾人运动员的坚韧与拼搏,更收获了超越体育本身的人生感悟。
记得第一天走进训练场时,我心里充满了忐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此前从未近距离接触过残疾人运动员,对如何提供帮助也充满不确定性。然而,运动员们的热情很快打消了我的顾虑。在轮椅网球场上,我看见运动员们灵活地操控轮椅,精准地击打着每一个来球;在轮椅竞速训练中,运动员们熟练地操控着竞速轮椅,在跑道上飞驰。他们的专业和专注让我深受触动。我原本以为自己的任务是“照顾”,但很快发现,他们更希望得到的是平等的陪伴和支持。
“他们不需要怜悯,而是需要被当作普通运动员一样对待。”有个片段让我记忆很深刻。记得在食堂,当我下意识想帮一位轮椅网球运动员端餐盘时,对方笑着婉拒:“我自己可以,习惯了,谢谢您。”这句话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志愿服务不是“施舍”,而是尊重与共情。
在随后的几天里,我逐渐融入到他们的训练生活。协助搬运器材、记录训练数据、递水递毛巾,也在训练间隙和他们交流谈心。轮椅网球队年龄最小的小高告诉我:“轮椅网球最难的不是击球,而是在快速移动中保持平衡。”在训练间隙,我注意到他们的手掌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那是日复一日与轮椅摩擦的痕迹。
最让我震撼的是轮椅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看着他们坐在特制的轮椅上,快速移动、急停、变向,甚至会在激烈对抗中翻倒,但他们总能迅速调整,继续投入比赛。我完全忘记了“残疾”这个概念,只看到一群热爱篮球的人在拼搏。
7月13日,志愿服务接近尾声。当我们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时,部分运动员们集体来到我们的休息室,送上手写的祝福卡片、钥匙扣、手工小娃娃和残奥会纪念徽章。这些小小的礼物承载着深厚的情谊,成为我最珍贵的纪念。
最难忘的是巴黎残奥会冠军林细妹的到来。她拿出自己的奥运金牌,让我们轮流触摸、合影,并和我们一起翻看训练和比赛的照片。“这枚金牌不仅是荣誉,更是无数汗水和坚持的证明。”她说,“体育让我明白,身体的限制不会阻挡梦想,真正的障碍往往是我们自己设定的。”
这次志愿服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体育精神”的真正含义——它不仅是竞技场上的胜负,更是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对梦想的执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
在即将到来的粤港澳全运会上,我希望这种精神将继续延续。我期待全社会不仅能关注赛事的精彩,更能看到每一位运动员背后的故事,感受体育带来的力量与温度。正如林细妹所说:“体育的魅力,在于它让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这段志愿服务经历,正是我“我们的全运故事”中最动人的篇章。它让我确信,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连接人心的纽带,是让世界变得更包容、更温暖的强大力量。
文|孔可莹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记者柴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