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珠江千帆竞,情燃湾区一梦同。圣火燃处即吾乡。
桥影•水韵忆六运
时光是河床,记忆是流水,总在冲刷中沉淀下金砂。
1987年深秋,广州的空气里仿佛掺了兴奋剂,连榕树须都翘得格外精神。六运会来了,整座城都在“落雨大,水浸街”的俚语调侃里铆足了劲翻新。我那时还是个后生仔,每日清晨跑过海珠桥,桥面堵塞的车龙常惹得街坊们“吹须碌眼”,喇叭声此起彼伏。可抱怨声里分明有期待:“搞大件事咯,路肯定要通!”果不其然,天河体育中心如一颗巨大的明珠,带着时代的气息嵌落城东那片尚显空旷的土地,珠江畔那些晴天扬尘、雨天泥泞的泥沙路,悄然铺成了光洁平坦的柏油坦途。街角阿伯的“公仔箱”(收音机)日日播报赛事,声音洪亮穿透晨雾;茶楼里“一盅两件”的闲谈,“倾体育经”的热度彻底盖过了“倾生意经”。烧卖的热气氤氲中,争论着哪个选手“够快脆”,哪个项目“有睇头”,那份热切,是体育精神渗入市井的初啼。
一个城市的蜕变,常在肌理深处,无声却有力。全运盛会如一双无形巨手,以磅礴之力,将陈旧街巷的脉络细细梳理,编织成一幅崭新画卷。那时我懵懂,只觉路宽了,楼亮了,单车踩起来顺溜了。后来才真切明白,六运会为羊城奋力推开了“面向世界”的那扇厚重之门——它不仅是金牌的角力场,更是城市筋骨舒展、吐故纳新的珍贵契机。钢筋水泥浇筑的新场馆,拔地而起,不再仅仅是遥不可及的赛场,旋即成了市民“叹世界”、散步遛弯、活动筋骨的新去处;珠江的粼粼水波里,从此清晰地倒映出一个更挺拔、更自信的广州身影。那些日子,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顶硬上”的劲头,仿佛整个城市都在为这场盛会屏息蓄力,又随着每一项新纪录的诞生而欢呼雀跃。体育,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不是作为高阁里的风景,而是作为生活的底色,融入了街坊邻里的日常话题与步伐节奏里。
体育的伟力,在于它悄然缝合了生活的缝隙,让城市的呼吸与心跳同频共振。
城脉•年轮印九运
城市如树,赛事是年轮,每一圈都拓印着生长的刻度,无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2001年,九运圣火点燃时,我已成了越秀山晨练的常客。那时的广州,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开足马力”的蓬勃气息。天河体育中心如巨轮泊在城央,焕发出新的光彩;而更令人惊叹的是,一条钢铁长龙正悄然在地下穿行——地铁三号线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唔使急,最紧要快!”这句俗语不仅刷在工地的围挡上,也成了街头巷尾市民互相打气的口头禅。记得那会儿,路面开挖在所难免,尘土飞扬中,街坊们骑着单车绕行,非但没有“黑口黑面”,反而多了几分理解:“忍一忍啦,等地铁通咗,去睇比赛就‘快脆’过飞!”这份包容与期待,是城市奔向现代化的集体心跳。
“办城市”与“办赛事”如藤缠树,共生共荣,结出的硕果惠泽万家。九运让广州真切领悟到,一场顶级的体育盛会绝非刹那璀璨的烟花——它留下的是四通八达、织就城市未来的交通脉络,是拔地而起、勾勒崭新天际线的广厦万千,更是市民胸膛里那份日益坚实的“我城我撑”的底气与自豪。看,昔日的“河南地”,随着场馆建设和道路延伸,与中心城区的隔阂如冰消融;社区里,崭新的健身路径悄然铺设,石米地上画起了羽毛球场线,老旧的篮球架也换上了新装。体育的种子,被盛会之风播撒,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悄然萌发。
街坊们挤在骑楼下那台老旧的电视机前,看女排姑娘们如何“一锤定音”,喝彩声震得老榕树的叶子簌簌落下,仿佛也在鼓掌;西关小姐们摇着绸扇,在趟栊门边细声讨论:“嗰个跳水皇后嘅水花点解得咁细?好似银针落水咁靓!”体育,这个曾经高悬于专业殿堂的名词,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落入了市井烟火的日常,成了阿婆晨运的话题、后生仔模仿的偶像动作、邻里间最热络的谈资。连菜市场的阿婆看报纸,都先翻到体育版,关心“今日边个有金攞”。体育精神,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光,它已化作城市血脉中汩汩流淌的养分。
体育的根须,终将深扎于寻常巷陌的土壤,在日升月落间,与街坊们的呼吸一同吐纳、生长。
晨曲•烟火聚星河
晨光熹微时,城市在吐纳,烟火气里跃动着不息的星河,每一缕呼吸都是对生命的礼赞。
三十年晨跑,我成了越秀山脚的“活地标”。从孤身一人踩着露水出发,到身后渐渐汇成一条汩汩流动的小溪,街坊们笑称我“带起成条村运动”。这份坚持,竟如榕树气根般,在寻常巷陌悄然扎下。记得退休教师陈姨初加入时,紧追几步便气喘吁吁,扶着腰摆手:“老骨头,唔中用咯!”如今呢?她步履轻快,甚至能边跑边哼两句粤曲:“后生时落田插秧练的脚骨力,以为荒废了。全运会一睇,嗰股‘顶硬上’嘅火又醒翻!晨跑就系我的‘小全运’!”她眼角的笑纹里,盛满了重燃的活力。
士多店老板强哥的转变更让人心头一热。从前他是麻将台上的“常驻将军”,档口生意也常因精神不济“捱世界”。被我们队伍的笑声吸引,他丢下麻将牌,换上旧波鞋加入。起初跑一圈便大汗淋漓,自嘲“肥佬跑山,难为山”。如今他腰身挺拔,嗓音洪亮:“跑两步,出出汗,人都‘醒神’过嚟!生意都‘生猛’咗!”他档口的汽水箱上,不知何时也贴上了苏炳添冲刺的剪报。体育的种子,就这样在麻将声褪去的地方,开出了生龙活虎的花。
我们这支杂牌军,跑过榕荫浓密、鸟鸣啁啾的林间小径,跑过朝阳初升、珠江泛起粼粼金鳞的堤岸。汗珠甩在青石板路上,瞬间蒸腾,空气中弥漫着蓬勃的生气。队伍里有刚放暑假的学生仔,书包换成了水壶,你追我赶,脚步轻快得像踩了风火轮;有送完孙子上幼儿园的阿伯,穿着老式背心,步子不快却稳如磐石;还有写字楼的后生女,卸下职业套装,素面朝天,跑得马尾辫飞扬。跑累了,就在江边长椅“唞一唞”(歇歇),分享强哥带来的矿泉水,聊聊昨晚全运新闻里哪个“新扎师兄”(新秀)又“爆冷”,笑声惊起一群白鹭。
全运精神何须远寻?它就在阿婆早市归来,拎着沉甸甸菜篮子的稳健步伐里,那份筋骨之力透着生活的韧劲;在孩童追逐五彩皮球,咯咯笑着撞入你怀中的清脆欢笑声里,那无邪的活力正是运动的初心;甚至在茶楼阿叔“倾波经”(谈论球赛)时拍桌而起的激情里。体育早已化作羊城肌体中的“生猛”血液,在菜场讨价还价的喧嚣里,在茶楼“一盅两件”的蒸汽中,在公园石凳上老人舒展筋骨的晨光里,昼夜奔流不息。当晨练的队伍像无数条涓涓细流,最终汇入城市苏醒的浩荡人海,我豁然明了——所谓“全民全运”,正是这无数平凡生命焕发出的点点微光,汇聚成的璀璨星河。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唯有日复一日的奔赴,于烟火人间,织就一幅最磅礴的生命画卷。
平凡脚步的共振,终将叩响时代的晨钟,唤醒一座城沉睡的活力。
薪火•匠心铸精魂
体育如盐,溶于生活之水,调出百味真醇,于无声处滋养一方水土的精魂。
犹记苏炳添四战全运终夺金那夜,隔壁屋的老梁叔攥着旧茶杯,盯着电视屏幕,指节都捏得发白。当苏炳添冲线刹那,老梁猛地一拍大腿,脱口而出:“顶硬上,实得嘅!”这句俚语像一记重锤,狠狠敲在我心上。眼前浮现的,是初练长跑那些日子:双腿灌铅,喉咙腥甜,多少次在越秀山陡坡前想“偷鸡”(放弃),瘫坐石阶喘息。可每次,容国团那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箴言,总像山涧清泉,浇醒昏沉的头脑,逼自己再迈一步。体育的锋芒,从不只闪耀在奖杯的冰冷弧光里,更在每一个凡人直面极限、挑战不可能时,眼底那簇倔强燃烧、永不低头的火焰中。
这份“火”,广州人称之为“心气”,它藏在城市的骨缝里,代代相传。海珠桥粗壮的钢梁,默默见证过六运会的喧嚣鼎沸,桥下奔涌的珠江水,无声流淌着九运会的荣光与梦想。而今,它们将再次张开怀抱,拥抱十五运的炽热浪潮。体育精神的传承,恰似老广煲一盅“老火靓汤”,讲究的是文火慢炖,功夫在细水长流——是志愿者顶着南国烈日,一遍遍递水时臂膀上晒脱的皮,是街头巷尾榕树下,阿婆们跳健身操时鬓角滚落、砸在石板路上的晶莹汗珠,更是如我辈这般,三十年如一日,无论寒暑晴雨,在越秀山径、珠江堤岸踩下的、数不清的、深深浅浅的晨昏步履。这份坚持,并非为了镁光灯的追逐,而是骨子里对生命活力本能的敬重与维系。
你看那沙面岛上,风雨无阻打太极的老教头,一招一式,力透指尖,教的是拳脚,传的是“唔怕慢,最怕站”(不怕慢,就怕停)的韧性;你看那城中村的灯光球场,深夜里仍有后生仔借着路灯练投篮,“唰”的入网声,是青春对梦想最清脆的回响。当个体的汗水悄然渗入这片温热的土地,当千万份坚持的呐喊汇聚穿透城市的上空,那无数微小的光芒,便终将交织、升腾,聚合成照亮城市精魂的不灭灯塔。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金牌,从不悬挂于某处高墙,而是以“匠心”之名,一笔一画,深深铭刻在千千万万普通人日复一日、平凡却坚韧的生命轨迹里。
湾月•潮声向未来
圣火不熄,如月映千江,照见前路浩荡,潮声澎湃处,尽是湾区儿女心跳的合鸣。
2025年仲夏夜,暑气稍褪,我与跑友们沿珠江慢跑。晚风带着水汽拂过面颊,对岸广州塔“小蛮腰”身披流光溢彩的新装,宛如一支巨大的画笔,在夜幕上勾勒出十五运绚烂的轮廓,与隔江相望的金融城灯光秀交相辉映,映得江面碎金跃动。年轻跑友阿明脚步轻快,兴奋地比划着:“报了赛事志愿者!听讲要培训‘执旗仔’(举旗引导员)!广州人‘拍硬档’(齐心协力)嘛,撑自己主场!”他的眼睛里,跳动着与“小蛮腰”顶端激光束一样明亮的光。江风送来阵阵笑语,是几个穿着发光跑鞋的孩童在追逐嬉闹,鞋尖闪烁的彩光划过夜色,宛如顽皮的星子撒落人间。岸边凉茶铺飘来熟悉的草药香,糖水摊阿叔摇着蒲扇,笑看这流动的光影:“后生仔,跑快啲,等住睇你哋十五运威水(威风)!”
月光如练,温柔地铺满江面。我放缓脚步,凝望这被灯火点亮的珠江。仿佛看见上游的佛山龙舟桨影未歇,中游的东莞制造之城机器轰鸣,下游的深圳创新之都华章再起,更远处,香港维港的霓虹与澳门大三巴的轮廓在思绪中相连——粤港澳三地璀璨的灯火,正沿着珠江水的脉络,连缀成一条横贯湾区的、流动的璀璨珠链。这一刻,我无比清晰地感知到:体育的纽带,比珠江更绵长,它串联起的不仅是地理的版图,更是血脉相通、梦想相连的湾区心灵。
六运会唤醒了一座城沉睡的雄心,九运会重塑了一座城开放的筋骨,十五运会,注定将照亮一个湾区共同跃动的未来。体育场上的胜负转瞬即逝,领奖台的荣光终会淡去,但那份由全运熔铸的“敢为天下先”的岭南气魄,“海纳百川”的湾区胸襟,早已如榕树根须,深植于这片温润水土的每一个角落。当圣火在珠江畔深情燃起,它点燃的,又岂止是竞技场上那炽热的激情?它点燃的,更是千千万万个如阿明、如糖水摊阿叔、如我这般普通人心底那份“行出来,撑到底”的朴素笃定!这簇从1959年首届全运会便已燃起的火种,穿越六十六载峥嵘岁月,薪火相传,永不熄灭,终将在我们脚下延伸的这条名为“湾区”的壮阔征程上,永续传承,照亮前路!
文|孙凤山 记者柴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