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亲眼见过全运会的圣火。
它于我而言,是新闻里掠过的一帧画面,是历史书上凝练的一段记载,是社交媒体里流转的一段短视频。可这簇火焰,却在我心中燃烧了许多年,愈燃愈烈,仿佛早已穿越时空,在灵魂深处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一次感知到它的温度,是某个深秋的夜晚。我蜷缩在宿舍床上,偶然点开1959年首届全运会的黑白影像。模糊的画面里,简陋的煤渣跑道上,运动员穿着粗布背心,在观众的呐喊中奋力冲刺。没有高科技跑鞋,没有塑胶跑道,只有赤诚的眼神和绷紧的肌肉线条。手机里传出解说员激动的声音:“这是新中国体育的第一次集体亮相!”那一刻,我忽然热泪盈眶。原来体育精神从不需要华丽包装,它最纯粹的模样,就藏在这些褪色的影像里,藏在那些质朴却坚定的步伐中。
最让我着迷的,是那些跨越时空的呼应。郑凤荣1959年跃过1.77米横杆时扬起的发梢,与张国伟2013年越过2.32米时的庆祝姿势,在记忆的画廊里形成奇妙的对称。郎平扣杀时绷直的臂线,朱婷重扣时凌厉的眼神,这些定格的瞬间渐渐在我脑海中连成璀璨星河。我常常遐想:郑凤荣在首届全运会上创造纪录时,可曾想过六十六年后有后辈越过2米大关?苏炳添第一次站上全运跑道时,可曾预料到自己会成为“亚洲飞人”,在东京奥运会上让整个亚洲沸腾?
然而,最触动我的,永远是那些没站上领奖台的身影。翻看十四运会的视频资料时,一张照片深深震撼了我:暴雨中的志愿者,浑身湿透却挺直脊背,为迷路的观众指引方向。他身后,体育场的灯光在雨幕中晕染,像极了水墨画里的写意留白。还有医疗人员奔跑时扬起的衣角,清洁工在空荡看台上弯腰拾起国旗的背影,厨师凌晨三点为运动员备餐时额上的汗珠……他们就像火炬传递时不为人知的护跑手,用沉默守护圣火的纯粹,用平凡铸就非凡。
如今,十五运会的消息铺天盖地,粤港澳大湾区的火炬传递路线图刷爆朋友圈,我突然意识到,这簇圣火早已在我心中扎根。它不因地理距离黯淡,不因岁月流逝褪色。那些关于拼搏、坚持与梦想的故事,经过六十六年传递,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终于照亮我的书桌,温暖我的笔尖。
有时我会想,全运会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刷新纪录的激动?是夺冠时刻的欢呼?都是,但又不全是。整理这些记忆时我渐渐明白:全运会最珍贵的馈赠,是让相隔半个多世纪的人,在奋斗与超越的故事里找到共通的情感密码。在操场跑步坚持不下去时,我会想起王军霞在七运会万米决赛最后冲刺的表情;面对学业压力时,会想起邓亚萍退役演讲里“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的话。记得高三那年校运会,我报名了1500米长跑。最后一圈时,肺像烧着了一样,耳边只剩下自己沉重的呼吸声。正当我想放弃时,看台上突然爆发出一阵呐喊——素不相识的同学举着班旗陪我冲刺,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七运会看台上为王军霞摇旗的观众。冲过终点时,我才懂得: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这些平凡的瞬间里,我们认出了彼此眼中相同的火焰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才是全运会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或许终有一日,我会站在粤港澳的某个角落,亲眼见证火炬划破夜空。但此刻我已明白——那簇火焰从未远离,它藏在郑凤荣跃过竹竿的旧报纸里,在暴雨中志愿者的塑胶雨衣上,在我摔倒时同学伸来的手中,在无数个和我一样抱着课本奔跑过校园跑道的年轻人脚步中。作为00后,我们或许记不清每一届全运会的金牌数,却从父辈的讲述里学会了何为坚持;虽未触摸过火炬,却已在晨跑时接过精神的火种。当十五运的钟声响起,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终将以自己的方式,成为圣火的一部分。
文|向运灵 湘潭理工学院 记者柴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