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彩虹,快乐如风,年轻的心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当十五运的彩旗在羊城招展,“喜洋洋”和“乐融融”憨厚可掬的形象焕发城市活力,这首广州九运会主题歌的旋律,便时常在我耳畔回响。二十四年倏忽而过,我凝望着这片即将再次被全运盛会点亮的天空,仿佛又看见了当年那道绚丽的彩虹——它不仅跨越天际,更横贯在我的成长岁月里。
九运会那年,我还在小学二年级。开幕式前的几个月,母亲每天都带领学生们排练晚会演出。我依稀记得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时的模样,嗓音嘶哑得发不出声音,脸上因劳累泛起红疹,嘴角也起了燎泡,可她眼中却总雀跃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充满力量的光亮。她一边吃着药,一边哑着嗓子,仍不忘低声哼唱排练的节拍。我不解地问她:“你们的表演很重要吗?那些哥哥姐姐们好像只是群演而已啊!”她说,虽然学生们只是其中一个节目的群演,但他们就像一颗颗螺丝钉,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把每一颗“钉子”都拧紧,才能确保开幕式晚会这个“大机器”顺利地运转起来。炎炎烈日下,母亲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发烫,握着她的手,我第一次触摸到盛会的脉搏、感受到体育精神的温度——那是无数人用汗水与信念共同点燃的火种。年幼的我虽未亲临现场,可母亲熬红的眼睛和沙哑的哼唱,却在我心底悄然筑起了一座灯塔:原来,平凡微小的坚守竟也能汇聚成耀眼的光芒。
当城市的荣光徐徐展开亚运盛会的画卷,父亲的身影便融入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组委会繁忙的外联工作中,为大型国际马术赛能够首次在中国大陆落地奔忙。频繁出差、和团队彻夜推敲方案、永远开不完的会……即使同住一个屋檐下,我与父亲交流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有时是深夜伏案的一个背影,有时甚至只是晚归钥匙开门的一串玎玲。父亲是个内敛深沉的人,很少跟我们说起工作的艰辛。而当马匹经过检验检疫顺利跨过国门、健康地在从化马场上驰骋时,我在父亲欣慰的笑容里,读懂了另一种无声的抵达:纵使未曾踏上万众瞩目的跑道,幕后每一滴汗水的重量,也足以铸成一座无形的奖杯。
今天,十五运的浓烈气氛乘着湾区潮信推开了南风窗,母亲虽已退休,仍时常和我说起带学生日夜彩排开幕式的往事。父亲已经去世五年有余,我依旧保存着他在亚组委工作时的证件和资料,仿佛他从未离开。我从天河体育中心附近的老屋搬离——那座为1987年六运会而生的标志性建筑曾是我童年玩耍的乐园。我的新居安在了广州体育馆旁——它的钢筋铁骨托举了九运会的高光时刻。每当我经过这里,我总感到一种穿越光阴的连接——父母当年挥洒热情与汗水的身影向我跑来,他们伸出手,将那根象征体育精神不灭的接力棒,稳稳交付在我的掌心。这颗体育精神的火种,不仅燃烧于竞技场内,也在我生活里每一个需要韧性与坚持的时刻,传递着不熄的光与热。那是一种面对困境仍要挺膺担当姿态,是一代广州人交给下一代广州人郑重的嘱托。
我不禁慨叹,时空流转奇妙地勾勒出我的人生轨迹:全运会像一条静默而深沉的大河,串联起一个广州女孩成长的坐标,蜿蜒地淌过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的精神家园。
2025年11月9日,是父亲离开我整整六年的日子。那天,当薪火相传的激情在湾区大地上奔腾汇聚,全运会开幕式的灯光将再次于广东奥体中心亮起。流光溢彩如倾泻的星河,欢呼如潮声涌动在父辈筑起的这座场馆里。我想,父亲在天上定能看到这火树银花,那夜空,一如亚运会的海心沙灿烂夺目。母亲也会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这场盛宴,就像24年前她在奥体中心的后台看着她的学生们一样。而我会在场馆外,牵起孩子因兴奋而微微汗湿的小手,告诉他:全运的火炬不仅在今夜点燃,那些镌刻在城市血脉中的勇气和力量,那些代代传承的体育精神与接续奋进的向上之心,才是属于广州真正的“圣火”。当万千星火汇入天际,这道由平凡奋斗者托举的“彩虹”,便以光的弧线跨越时空,成为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图腾。
文|曾繁宜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记者柴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