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谢育新:每球必争的客家精神在梅州一路传承丨探寻广东21城体育性格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柴智、柳诚 发表时间:2025-09-08 10:37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柴智、柳诚  2025-09-08
“我希望百年球乡的足球文化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球员时代是锋线硬汉,成为中国足球留洋第一人;教练时代反哺家乡扎根青训,如今执掌梅州强民队征战省超,又以梅州市足协副主席的身份为“足球之乡”发光发热。谢育新将一生热血浇灌绿茵梦想,“年轻人是足球的根”这句话一直在他的心中萦绕,他的最大心愿就是能有更多的客家娃踢出名堂。“十五运会的举办,让全国最高水平的足球赛事来到‘足球之乡’,既能让全国人民了解梅州,也能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我希望百年球乡的足球文化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羊城晚报:梅州被定义为足球之乡,从历史底蕴、传承发展和足球氛围,如何看待这一称号?

谢育新:梅州是“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享誉全国的“足球之乡”。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世界球王李惠堂,到此后涌现出曾雪麟、王惠良、郭亿军、池明华、吴伟英等优秀国脚,到如今刘彬彬、谢维军、谢文能、魏祥鑫、魏志伟等新生代球员入选各级国字号球队,梅州曾缔造“一县六国脚”“北有大连、南有梅县”等足坛佳话。梅州的地域环境以及球王李惠堂和其他知名国脚的影响力,让梅州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足球氛围。加上梅州市政府将振兴足球作为百年球乡的历史担当,在政策、经费、赛事、青训、人才培养输送等方面均获得全方位支持,让梅州持续擦亮“足球之乡”的特色品牌。

羊城晚报:梅州如何构建各级足球竞赛体系,通过哪些举措在职业联赛、民间足球、足球青训等领域,进一步丰富足球之乡的内涵?

谢育新:梅州正在不断完善足球发展管理体系,将足球运动延伸扎根到最基层,以“体教融合”“体社结合”推动足球青苗青训“双青”工程,大力支持职业足球,创新发展足球产业,弘扬足球文化。社会赛事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区域全覆盖,以梅州市足球联赛为龙头,贺岁杯、五四杯、七一杯、客家杯、球王杯赛等长年不断。面向全国举办“五人足球争霸赛”和“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进一步踢“火”了社会足球、草根足球。坚持“以赛促训,以赛促提升,以赛促人才培养输送”,持续完善提升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

羊城晚报:梅州如何实现“一场球赛点燃一座城”,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

谢育新:梅州客家征战中超以来,主场赛事共吸引观赛人数超过40万人。十五运会的举办,将推动梅州继续做深做细“足球+”产业,通过承办全国、全省赛事,吸引全国各地球队、球迷来梅州,带动足球产业融合发展。

羊城晚报:梅州在筹备十五运会赛事过程中有哪些亮点?

谢育新:梅州在十五运会承办了竞体组足球项目男子U16以下组,群众体育组足球五人制男子甲组、乙组、老将组共4个组别的比赛,全力做好赛事组织、安全保卫、后勤接待、食安监管、应急处置、志愿服务等各项工作,并有序推进城市侧“五大行动”,以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保障,完成十五运会的筹办工作。


羊城晚报:梅州如何利用十五运会的契机,实现以赛兴城,展现足球之乡的底蕴和客家文化的魅力?

谢育新:全国最高水平的赛事能够来到梅州,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梅州,也将影响梅州的每个家庭和每个热爱足球的小孩,政府加大对足球的宣传力度,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足球的魅力,这项运动不仅能强心健体,更能在团队协作中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非常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我希望客家人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韧劲,每球必争、每场必争的客家精神,能够在“足球之乡”的年轻一代中传承下去。

文|记者 柴智

图|记者 柳诚 梅州市体育局

编辑:赵亮晨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