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正值十五运会开幕倒计时73天之际,来自政府机构、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及国际咨询机构的逾150位代表齐聚“推进体育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助力体育强市建设研讨会”,共商广州体育产业创新融合路径与发展机遇。其间,珠江股份旗下珠江文体首次发布了“票趣多”创新体育消费行动,旨在以“票根经济”激活全链条消费,为广州建设国际体育消费中心提供企业实践样本。
此次研讨会由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广州市体育局指导,珠江实业集团主办,珠江股份承办。活动现场,与会人士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金句频现,思想火花碰撞如珠江潮涌,旨在探讨广州体育企业如何围绕强调发展目标持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动能、推动广州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历史机遇下,为探索政企协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打开新思路。
盛会机遇:建设体育强市,推进体育产业创新融合
今年7月,《广州市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4—2035年)》(下称《规划》)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建设“国际体育消费中心、国际湾区体育中心、国际体育赛事中心”三大目标。广州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灵峰指出,2024年全市体育消费规模达63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未来广州将以《规划》为引领,增强体育产业动能,创新消费场景与模式,深化“体育+”融合,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围绕如何推进体育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与会专家分享前瞻观点。“主办权就是发展权”“办赛事就是办城市”,广州市体育局原党委书记刘江南在主旨演讲《国际体育赛事的承办与城市发展》中指出,国际体育赛事不仅是“巅峰时刻的盛宴”,更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杠杆。“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2025年全运会,既是新时代推动粤港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创新发展的新实践”。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谭建湘在主旨演讲《粤港澳体育湾区的建设与机遇》中提到,粤港澳“体育湾区”建设,需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区域协同新机制,为把握大湾区体育发展市场机遇提供新思路。 “当前,我们正全力推进从‘场馆空间运营’向‘体育内容创造’的高质量转型”,珠江股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珠江文体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周星星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筹备十五运会的关键节点,珠江文体正深度融入《规划》蓝图,推动由平台经营向内容经营高质量转变,充分发挥其作为市级文体产业平台的核心作用,助力广州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体育强市目标。
圆桌论道:后全运时代,共谋广州体育国际化进阶之路
研讨会圆桌论坛环节,学界、业界的多位大咖围绕“后全运时代:广州体育强市的国际化进阶之路”这一主题开展热烈讨论,既仰望星空,洞察国际趋势,也脚踏实地,为广州建言献策。
除持续引进国际顶级赛事外,专家一致认为需深化“赛城融合”,通过优化场馆运营模式、延伸体育产业链条、激活文旅商体联动,实现赛事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在广州体育强市建设的宏大蓝图下,体育类企业迎来了哪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珠江文体为例,当前依托“双亚运级”赛事服务经验深度参与十五运会:承担广州赛区30个场馆运行设计、台山赛区赛事运营、保障蹦床、轮椅篮球等五项赛事工作。借助十五运会的契机,珠江文体加速推动从平台经营向内容经营转变,通过“体育+文化+培训+商业”多元模式,提升场馆综合利用效率,打造可持续的体育服务生态,助力广州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2035年将广州建成国际体育名城
根据《规划》,到2035年,经常锻炼人数比例达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4平方米、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4%。这些数据勾勒出广州体育强市建设的清晰轮廓。
展望未来,广州将持续发力——定位为“大湾区的体育龙头”,打造差异化的城市名片,以此跻身远近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队列。
与会专家认为,广州应借助十五运会契机,优化整合粤港澳三地体育场馆和交通设施,提升国际化赛事组织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城市十分钟健身圈”和“国际赛事活力走廊”,以“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的理念,全面提升城市体育功能和国际化水平。通过“体育湾区”建设,粤港澳三地能够打破地域隔阂,增强民众文化认同感,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提供实践范例。广州将以体育为媒介,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在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名城,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文|记者 柴智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