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之乡”江门,排球就是融入街巷的生活日常 | 探寻广东21城体育性格

来源:金羊网 作者:赵亮晨、邓鼎园 发表时间:2025-08-25 10:52
金羊网  作者:赵亮晨、邓鼎园  2025-08-25
从城区到乡镇,从露天球场到专业场馆,台山不但处处都能遇见排球的快乐,而且还在不断向港澳、全国乃至海外辐射着“排球能量”

晚上10点,夜幕已深,但江门台山的人工湖露天排球场上,依然人声鼎沸。灯光下,十多位市民排球爱好者依然在场上“搏杀”,他们有的光着膀子,有的趿着拖鞋——看起来随意松弛,但拦网、传球、扣杀和救球,却一招一式毫不含糊。场边坐满了观众,每一个球都逃不过他们的犀利点评,当球飞向场边,他们条件反射地用标准排球动作接起球,“发”回场内,整个过程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在这座“排球之乡”,排球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竞技项目,而是浸润在街头巷尾、充满烟火气的日常。清晨的公园旁、夜幕下的球场边,总能看到一群人为排球奔跑、呐喊。

市民陈永坚因为意外失去了一条手臂,在排球场上,他是无人不知的“独臂大哥”。他的右手扣球力量十足,“我在这里打了十年八年了,特别喜欢晚上在这里打球,气氛特别好,我认识这里的每一个人!”陈永坚说。资深排球爱好者方浩瀚则告别羊城晚报记者,大家在场上可以随意组队,甚至两边不需要人数相等,只要想来打、愿意上,都能加入,特别自由,每逢节假日还会组织各种比赛。只要天气好,一周可以打足七天!”

随着十五运会群众赛事气排球赛的决赛近日在台山打响,来自全国的63支队伍、623名运动员在这里角逐,这座“排球之乡”迎来了八方宾客,让更多人感受到了独树一帜的排球氛围。中国女排前队长孙玥第二次来到台山,“这里的氛围太好了!”这次代表香港队参赛的孙玥还大力推荐气排球,“它比排球更容易上手,10岁到70岁都能参与。”吉林队球员樊响则幽默地说:“气排球最大的优点,就是打在身上怎么都不会疼!”

虚岁60岁的女子老将组广东队队员胡越,是本届比赛年龄最大的选手之一。“1987年六运会,是我职业生涯最后一届大赛。没想到,到了耳顺之年,还能够再参加一次全运会。我感觉很幸福,很享受这个过程!”

场上有最年长的球员,看台上则有最年轻的观众。一岁多的男孩吉吉,被爸爸妈妈带到了新宁体育馆的看台上,听着排球落地的声音,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场内,十分专注。他的父亲雷德豪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能在家门口看国家级的赛事,非常激动和自豪,“我幼儿园时爸爸就给我玩排球,现在,我的孩子也抱起了排球。我和妻子也是因为打排球相识相恋。”雷德豪说,排球就是这样贯穿在台山人生活的日常之中,自己周五周六会去周边农村不同的球场打球,“台山村村都有排球场,每个村都有不同的风格。”

贵州有“村BA”,台山有“侨VA”。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许洁英介绍,台山特有的九人排球项目在2022年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依托于这一非遗项目,“侨VA”赛事品牌还在2023年入选了国家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经典案例。近两年来,台山定期举办“侨VA”联赛,从村、乡镇到县,赛季跨度近半年,2023年赛事线下参与群众达100万人次,线上达200万人次,全民参与的同时,还吸引了许多海外华侨华人通过在云端观看排球比赛纾解乡愁。

台山人的排球传统,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台山很早就由当地侨胞将源自美国的排球传入台山,在这里生根发芽。在台山,“Outside”(出界)和“Good ball!”(好球)不是作为英语,而是以方言的形式存在。

深厚的群众基础,成就了“全国排球半台山”。1956年我国参加世界排球锦标赛的12名队员中,有8名台山人。台山先后向各省区市运动队输送了542名优秀运动员,培养出国家级运动健将62名。如今,它依然是为国家输送排球人才的重镇。

台山排球运动学校排球教练员马子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学校此次有十多名年轻选手参加各级别十五运会排球赛事,还经常和香港、澳门等地的队伍展开交流,“我们从这些队伍身上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训练方法。”参加过多届国际大赛的前国手、男排自由人,现广东男子排球队队员陈嘉杰则动情地回忆道:“我是从台山走出去的,小时候无论去到哪里都有排球场,几乎每个人都会打排球。我从初一就来到台山排球运动学校上学,每天凌晨5点跑步,我永远是跑得最快的那一个!”

校长黄耀武介绍,学校已经多次获评“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自去年起,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持港澳居民居住证的港澳青少年可在内地注册成为运动员。他表示,接下来学校将面向港澳青少年展开招生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黄校长自己这次还亲自上阵,参加了十五运会气排球决赛阶段相应组别的比赛。

台山的排球,已经像开平碉楼、马冈鹅和新会陈皮一样,成为江门的重要符号之一。在江门,排球不只是竞技运动,更是融入街巷的生活气息 —— 社区球场常有居民组队对打,校园里排球课是学生的热门选择,球馆里时而举办全国甚至国际赛事。它承载着江门人敢打敢拼的精神,如同碉楼见证历史、陈皮酝酿醇香,成为这座城市活力与凝聚力的鲜活注脚。

从城区到乡镇,从露天球场到专业场馆,台山不但处处都能遇见排球的快乐,而且还在不断向港澳、全国乃至海外辐射着“排球能量”。当然,论到“原汁原味”,光着膀子、趿着拖鞋在露天排球场“挑灯夜战”和在场边“指点江山”,或许才是台山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

它凝聚着最质朴的乡情,也传递着最日常的快乐。

文 | 记者 赵亮晨

图 | 记者 邓鼎园


编辑:刘毅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