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夏天,广州很热。初中放学的我,走在每天都经过的下九路骑楼连廊,熟悉的传统西关特色建筑和商铺,没有引起我的丝毫兴趣。
忽然间,见到银行门口的一个小摊档,上面摆满了花花绿绿的彩票,脚步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与玩过的邮票、公仔纸不同,它上面写着“中国第六届运动会体育基金奖券”,左方是“伍角”,右方是一只手拿火炬的山羊,右下角是一串数字。摊档阿姨告诉我,这是六运会彩票,但没有向我推销,估计认为我这学生不太可能帮衬吧。现场的我,确实身上没钱,却在第二天拿上1元(妈妈给的零用钱)返回摊档,买了两张,打算放入集邮册。后来从报纸上得知开奖结果,我买的其中一张六运会彩票,竟然中了一等奖,奖金是最高的5000元,天啊,这在当年可是笔巨款!运气直接开挂,贫困家庭增添了电视机和冰箱,父母乐开花,全家人都知道广州举办全运会。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这份意外之喜,让懵懂少年的我记住了这个改写广州城市格局的盛会,并从此开启了体育运动与生活融合。
2001年11月11日的晚上,已是旅行社资深导游的我,带着40多位香港游客走进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数万名现场群众共同见证九运会开幕式“盛世中华”的精彩绽放。虽然座席不是最佳位置,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全情投入,手持的“粤港同心”霓虹标语成了观众席上最特别的背景板。
又见彩虹,快乐如风,年轻的心是永远的骄傲和光荣.....当九运会会歌《又见彩虹》旋律响起,身旁的几位香港阿婆突然站起来跟唱,我突然意识到这场全国综合性体育运动会承载着多少情感联结,联系着多少身份认同,这也成为自己全运记忆中的湾区情结。
经历了2010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和传递亚残运会火炬工作,时隔多年后,我从2024年3月开始至今,有幸被抽调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志愿者部,从事志愿者相关培训和研究工作。这是个人与全运会第三次的美妙相遇,而且这次从过往前两次的支持者、关注者转换成为工作者。
与同事们制定培训方案、协调师资共同备课、联系高校开展培训以及参加多个赛会志愿服务研究会议,成为工作常态,努力为“小海豚”(全运志愿者昵称)提供我们的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同时,作为已完成100场全程马拉松赛事的跑步爱好者,我在2024-2025年间的业余时间,参加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在赛前博览会、起点集结区和终点现场的3个区域,展示自制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宣传旗帜(包括会徽、口号、吉祥物等标识元素),自发向全国各地跑友和围观群众传播这场国家盛事的到来,这一年多已跑过26个城市赛事的打卡宣传。毕竟,自身奔跑所带来的积极正向,与志愿精神、体育精神是相通的。
从彩票中奖者到开幕式见证者再到志愿服务工作者,这条跨越38年的轨迹,形成了全运故事的个人影像,融入大众体育和全民志愿的浩荡洪流。
文|邵振刚 广州志愿者学院 记者柴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