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的清晨,弄堂里的青石板还泛着水光。我抱着篮球刚跨出门,就听见二楼王阿婆的喊声:“当心积水!”话音未落,篮球已经骨碌碌滚进了墙角的水洼,溅起的水花惊飞了正在啄食的麻雀。
这是我们的“秘密球场”——两栋石库门之间的窄巷,晾衣绳下支着用木板和铁皮桶拼成的简易篮筐。每天放学后,这里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小胖总爱穿着雨靴在积水里运球,溅起的水花惹得楼上晒被单的阿姨直喊“小赤佬”;扎羊角辫的朵朵发明了“躲避晾衣绳投篮法”,篮球经常卡在竹杆与砖墙的缝隙间;而我最擅长的,是趁着夕阳把篮筐影子拉得老长时,练习三步上篮。
最难忘那个台风天的傍晚。风把弄堂口的广告牌吹得哗哗作响,我们却舍不得散场。小虎用麻绳把篮筐牢牢绑在砖墙上,朵朵搬来家里的塑料凳挡雨。当篮球穿过被风吹得歪斜的篮网时,所有人都忘记了呼啸的风声,连路过收废品的老伯都停下三轮车鼓掌。雨水混着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淌,我忽然明白,真正热爱的事,连狂风都无法阻挡。
去年暑假,隔壁中学开放了标准篮球场。我们揣着攒了好久的零花钱,第一次踏上塑胶场地。站在正规的三分线外,我反而紧张得手心冒汗。“别怕,就当还在弄堂里!”朵朵的话让我想起那些在石库门里练球的日子:在晾衣绳下穿梭时的灵活,在凹凸不平的地面运球时的专注,还有摔倒后被小伙伴们拉起来的温暖。深吸一口气,我抬手投篮,篮球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空心入网!
现在每次路过弄堂,那斑驳的篮筐还挂在原处,晾衣绳上偶尔还会搭着被风吹落的篮球袜。这里承载着我们的欢笑与汗水,教会我们跌倒了就爬起来,教会我们在狭小的空间里也能追逐大大的梦想。那些跃动在石库门里的身影,或许永远成不了赛场上的冠军,但在彼此的眼里,我们早已是自己的英雄。
文|顾瑞斌 上海市宝山区青秀实验小学 记者 柴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