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北仑,中国男排以1比3不敌世界排名第四的巴西队,结束了2025年世界男排联赛征程。当队长江川7月31日在社交媒体写下“深爱排球”的长文,当外界惊讶于巴西队被“逼到极限”,这支3胜10负止步八强的队伍,正在比利时名帅海宁的打磨中显露出蜕变的微光。
海宁上任后的变革始于精神内核的重建。“教练说要热爱排球而不只是喜欢,”江川透露的训练细节揭示了核心理念,“他希望在场上听到我们的笑声。”这种理念催生了训练场的革命——趣味性训练替代了刻板加练,一种超越胜负的凝聚力正在生长。
同时,海宁试图消解队伍长期存在的“畏战”心理。这种心理曾让他们在面对强敌时早早自乱阵脚。正如海宁在四分之一决赛后所言:“我从没见过他们像今天这么拼”。对阵巴西一役中,队员们多次在身体失去平衡的情况下鱼跃救球,这种“每球必争”的韧性,正是理念转变的直观写照。
虽然在比赛中,中国男排暴露出与世界强队的实力差距,但立足自我,在战术层面,速度革命成为中国男排此次最鲜明的标签。在海宁的理念里,比赛中无论到位和不到位的球都需要果断打快。这种理念使中国队在分站赛对阵荷兰时防反成功率飙升。即便在进攻核心张景胤、王径一缺席的情况下,全队仍在对巴西队时打出阶段性压制,印证了海宁“打快”战术的生命力。
不过球队存在关键分黑洞反复上演的弱点。海宁坦言:“我们还不懂如何赢比赛。”次局17比14领先巴西队时突遭9分逆转,第四局大好局面因换人争议葬送。海宁提到的“不习惯面对高压场面”,对于中国男排来说,本质是大赛经验的缺失。未来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在训练中模拟更多“20平后”的关键分场景,也需要通过参加更多国际高水平赛事,让队员在持续的高强度对抗中积累“赢球记忆”。
对于中国男排而言,未来的改进方向已然清晰,核心在于将“打快”的战术理念与“赢球”的实战能力有效衔接。发球环节需强化针对性训练,提升“破攻”效率,坚持“打快”风格的同时,找到“提速”与“稳定”的平衡点,让转型期的阵痛转化为成长的养分。
从挑战者杯冠军到世联赛八强,中国男排在海宁的带领下,正一步步摆脱“陪跑者”的标签。3胜10负战绩的背后,球队有了“能与强队掰手腕”的底气。如今中国队已将目光投向9月菲律宾世锦赛,海宁表示:“若拼尽全力,输球也可接受。”江川更立下战书:“巴西仍是对手,(世锦赛)我们要战胜他们!”这支学会“热爱”的队伍,或将在马尼拉的风暴中进一步蜕变。
文 | 记者 苏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