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潮涌,湾区风劲。第十五届全运会的筹备工作正于粤港澳三地如火如荼铺展,那些镌刻在时光长河里的全运记忆,如同泛黄相册里的老照片,在光影流转间缓缓舒展。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全运会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精神史诗,承载着一个民族对卓越的永恒追求,书写着亿万人民与体育精神的不解之缘。
辽宁鞍山的体操训练馆内,木质地板被经年累月的汗水浸出深色纹路。十四岁的陈小雨正专注地重复着高低杠转体动作,三十七次失败,三十七次重新攀爬,却从未动摇她眼中的坚毅。教练指着墙上那张泛黄老照片对她说:“2009年山东全运会上,程菲在跳马失误后,仍微笑着向观众鞠躬致谢。真正的强者,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永远比失败多站起一次。”
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在每届全运会的夜空熠熠生辉。2013年辽宁全运会上,羽毛球“超级丹”林丹在决赛中意外扭伤脚踝,却强忍剧痛完成比赛,用顽强毅力诠释体育精神;2017年天津全运会上,“洪荒少女”傅园慧顶着感冒发烧的不适,以破纪录的成绩惊艳全场。这些瞬间无不昭示:体育精神不仅是对胜利的渴望,更是困境中的坚守与超越。
当全运会圣火即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燃起,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正为体育精神注入崭新的时代内涵。香港体育学院内,智能训练系统精准捕捉运动员的每个动作细节,以科技之力助力突破极限;澳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训练场景,帮助运动员锻造强大心理素质。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格言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更令人振奋的是全运会掀起的全民参与热潮。晨光微露的深圳湾公园,身着正装的上班族与青春洋溢的学生并肩奔跑;珠海的社区篮球场上,白发老者与年轻后生同场竞技,共享运动乐趣。这些平凡身影,用实际行动诠释“全民健身”的真谛,让体育精神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
回溯全运会的历史长卷,那些经典瞬间至今仍震撼人心。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上,广东选手何灼强以破世界纪录的壮举,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上,“亚洲飞人”刘翔以13秒32的成绩强势夺冠,开启中国田径的崭新时代。这些里程碑式的胜利,不仅是运动员个人的荣耀,更是一个国家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体育精神的传承,早已超越赛场边界,延伸至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四川凉山的乡村小学,前全运冠军张老师化身“筑梦人”,用田径运动点亮山区孩子的未来;在上海的社区活动室,退役运动员开设公益课堂,将运动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让体育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当全运会圣火照亮粤港澳大湾区的夜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从竞技体育的巅峰对决到全民健身的蓬勃兴起,从传统项目的守正创新到新兴运动的百花齐放,全运会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国家的精神纽带。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体育精神更显珍贵。它教会我们坦然面对失败,执着追求卓越,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正如一位资深体育评论员所言:“全运会不仅是速度与力量的较量,更是精神与品格的传承。”赛场上的每一次奋力一跃、每一滴拼搏汗水,都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传奇。
暮色渐浓,粤港澳大湾区灯火璀璨,勾勒出城市的壮丽轮廓。全运会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它属于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也属于每一个在生活赛道上勇往直前的普通人。因为体育精神从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火炬,指引着我们在追求卓越的征程中永不停歇,共同绘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
文|王培忠 山西四建有限公司职工 记者 柴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