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九月,海风裹着咸湿的暖意,珠江口的浪涛拍打着崭新的岸线。2025年的秋天,当全运圣火在伶仃洋畔的粤港澳三地同时燃起,这场名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盛事,早已超越了赛场的边界,成为一条流淌着时代体温的河,承载着湾区儿女共同的呼吸与心跳!
风起湾区:三城共燃岭南薪火
站在深圳湾大桥远眺,港珠澳大桥如巨龙卧波,串联起珠江两岸的璀璨灯火。火炬传递的路线蜿蜒过骑楼老街的斑驳砖墙,途经维港两岸的摩天楼群,最终驻足于大三巴牌坊下的石板路。三地联合承办的创举,使“全运”二字第一次拥有了如此丰沛的层次——它既是“一国两制”下制度韧性的具象呈现,也是咸水歌与粤剧唱腔在圣火映照下的交响。街头巷尾,凉茶铺的阿婆将“岭南醒狮”的剪纸贴在玻璃窗上,茶餐厅的伙计用拉花咖啡勾勒出火炬图案,氤氲水汽中升腾起一座城市对盛会的朴素热望。
场馆的兴建更如一场静默的蜕变: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这座曾因1987年六运会诞生的“城市心脏”,如今被绿道与智慧跑道温柔环抱;香港启德体育园内,可开合的穹顶下酝酿着海风与汗水的碰撞;而澳门蛋综合馆的波浪形穹顶,恰似一朵濠江畔绽放的莲花。钢筋水泥的骨架间,生长出岭南水乡的柔美肌理。
时光长河:从“竞技擂台”到“人民节日”
回溯1959年的北京工人体育场,首届全运会承载着新生共和国的蓬勃意气。年轻的运动员踏过煤渣跑道,看台上是蓝布工装汇成的海洋。那时的体育,肩负着“增强人民体质”的使命,是民族精神的集体淬炼。
岁月流转,全运的基因悄然进化。2017年天津全运会,当“龙舟大妈”挥桨劈波、“妈妈足球队”在绿茵场飞驰,金牌榜的取消让荣耀回归运动本真。赛场边,九旬老者与垂髫孩童同场较艺;网络上,“我要上全运”的声浪席卷大江南北。全运不再是少数精英的战场,它拆除了围墙,让每一个平凡生命的跃动都能被星光照亮。
2025年的粤港澳,这份包容更添新章:智能手环记录着市民徒步全运绿道的里程,街头篮球场被赋予“群众竞赛分会场”的标识,甚至茶楼里的象棋对弈也纳入智力运动展示项目。体育从仪式回归日常,在早茶的热气与晚市的喧嚣中,完成对城市肌理的温柔重塑。
赛场内外:汗水之外的温度
足球场上,一位来自梅州的客家少年正在冲刺。他的身影让人想起蒯纪闻——那个曾因全运集训错过联赛的追风少年。但此刻,电子记分牌旁滚动着“精英球员保障计划”的细则:赛事周期压缩、俱乐部参赛通道畅通、青少年组别向职业联赛无缝衔接。改革如细雨,正悄然润泽着曾经的体制沟壑。
观众席间,穿香云纱的阿婆举着手机直播跳水决赛,身旁的孙子用VR眼镜切换着马术比赛的360°视角。而在“非遗体育文化廊”内,佛山醒狮踩着高桩演绎“空中足球”,潮汕英歌舞的槌棒击打出赛艇划桨的节奏。传统与现代在此刻达成共振——当“湾区文化共享”从口号落地为可触可感的场景,体育成为解码岭南基因的密钥。
明月共潮:一场跨越时空的团圆
赛事正酣时,恰逢中秋月满。陕西运动员捧出油泼辣子月饼,香港选手分享冰皮奶黄流心,澳门代表团端来杏仁饼与木糠布丁。月光穿过“长安花”(西安奥体)与“岭南窗”(广州奥体)的剪影,洒在共聚一堂的年轻人肩头。此刻的胜负已不重要——同一轮明月下,体育是超越方言的母语。
场外,港珠澳大桥化作“海上跑道”,家庭马拉松的灯火蜿蜒如星河。白发夫妻携手慢跑,孩童的平衡车铃铛清脆,轮椅方阵的旗帜在海风中猎猎作响。终点处没有奖牌,只有志愿者递上的广式陈皮红豆沙与港式丝袜奶茶。甜汤入喉的瞬间,汗水中沁出万家灯火的暖意。
照见前路:这是我们的全运
盛会终将落幕,但体育的根系已深扎这片土地。新建的社区体育公园里,老人打着太极;校园操场上,少年模仿着全运冠军的投篮姿势;跨境高铁车厢内,港澳青年与内地伙伴约定着下一场羽毛球切磋。
回望1959年北京城下的青春呐喊,穿越2017年天津“全民全运”的革新浪潮,2025年的粤港澳全运像一枚多棱镜:它折射制度优势的虹彩,映照市井烟火的温度,更投射出体育本质的澄明——所谓“我们的全运”,终归是每个普通人举起双手时,触摸到的那片星辰。
圣火终会暂熄,但珠江潮信永恒,它记得看台上阿婆扇子摇出的风,记得少年助跑时扬起的红土,记得奖牌之外,那些被汗水黏在一起的、叫做“我们”的瞬间。
文|张雷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记者 柴智整理